提起卫星导航,咱们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应该是美国的GPS,它从上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被全球范围使用了。
现在的用户规模也越来越大,到现在美国的GPS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0亿,但是中国的北斗也不甘示弱!
中国北斗用户又有多少呢?为什么美国的GPS用户数量这么多?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美国的GPS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发明出来的,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事项目,由美国军方主导研发,这种技术上的绝对领先让它在转向民用市场时势如破竹,它让全球超过9成的设备都只能选择接入它的系统。
发展到后来GPS就成了导航的代名词,这种先发优势和用户习惯的深度捆绑,固化成了一条难以撼动的产业链,最终让美国在全球定位、导航和授时领域,坐上了无可争议的头把交椅。
北斗的诞生逻辑和美国的GPS完全不同,它不是为了开拓市场,而是为了筑起一道安全防线,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自主研发计划,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一种深刻的危机感,如果有一天在关键时刻,外部导航信号被掐断了怎么办?
这种对国家安全的战略考量决定了北斗的发展路径,它没有一步到位,而是稳扎稳打地推进“三步走”战略。
2003年的北斗一号先解决中国本土的有无问题,到了2012年的北斗二号,覆盖的范围拓展到了亚太地区,最终在2020年,北斗三号完成全球组网,正式向世界宣告全球导航的天空上,多了一颗来自东方的卫星,这本身就是一场对美国单一霸权格局的战略突围。
当中美技术差距迅速缩小的时候,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GPS和北斗在技术演进上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哲学,GPS走的是一条“极致优化”的道路,力求在自己开创的赛道上做到无可挑剔。
它的最新一代GPSIII卫星将信号功率直接增强了3倍,这意味着信号更稳定、更难被其他因素干扰,为了解决室内定位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它还巧妙地结合了WiFi和蓝牙技术进行辅助。
它的目标也很纯粹,就是在任何开阔的地带,都将定位精度无限逼近那惊人的0.1米,把核心的PNT服务打磨到极致。
和美国不同的是,北斗则选择了一条“特色创新”的路线,它一边奋力追赶核心性能,用一个由五六十颗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同样实现了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一边却悄悄开辟了一条GPS没有的新赛道。
这就是中国卫星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想象一下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沙漠、远洋或者深山里,这项功能可以直接通过卫星发送消息,成为应急救援中无法替代的方法,这绝对能让人们在困境中找到方向。
这背后是更深层次的设计考量,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无缝切换的高精度双频氢原子钟,都体现出一种源于安全需求的冗余和稳健,难怪连美国媒体都发出警示,如果不抓紧行动,GPS很可能在信号强度和安全性上被中国的北斗反超。
说到底技术再厉害,也要看谁在用,最终的胜负手在于生态的构建,GPS的巨大优势在于它那恐怖的存量用户和由此形成的全球惯性,全球又超过60亿的用户都在使用,光是在美国本土,就有1.7亿人在用,这几乎是美国总人口的一半。
围绕它形成的全球定位系统市场,规模在2024年就已高达1090亿美元,预计今年将冲刺1270亿美元大关,这股强大的市场惯性和用户黏性就已经很强了。
北斗的背后是庞大的中国市场,在国内北斗早已成为绝对主力,日服务次数超过惊人的一万亿次,这背后是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生产的2.88亿部兼容手机的强力驱动,从农业播种到远洋渔业,再到交通物流,北斗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基本盘稳如泰山。
国内市场已经拿下了,也要“拿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北斗的服务已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基础产品更是出口到了120多个国家,它不仅获得了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等权威组织的认可,拿到了国际舞台的“通行证”。
更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特定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精准用户,北斗的扩张模式虽然当前在全球用户总数上仍有差距,但它的增长却更具韧性和战略深度,这场双雄并立的竞争,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筑起新的技术壁垒。
恰恰相反,它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导航技术的迭代发展,最终让全球用户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GPS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始加速系统现代化升级,北斗则规划在2027年发射新一代卫星,并计划在2035年实现更精准的厘米级定位目标。
现在中国的北斗用户已经数量已经达到了15亿多,和美国的差距很大,但是也在逐渐的缩小,未来的世界很可能是一个多系统共存、互为备份、良性竞争的新时代,我们手机里的导航应用,或许会智能地在多个系统中无缝切换选择当下最优的信号。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