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无论从哪国采购,最终都绕不开中国技术和原料。这场“去中国化”的努力,为何总是徒劳无功?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央行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稀土供应的深深忧虑。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个令欧洲尴尬的现实:欧元区70%的稀土直接来自中国。而即便那些看似,从其他国家采购的含稀土产品,其原料也大多绕不开中国。
【欧洲央行发现,从美国买的稀土产品还是中国货】
这种深度依赖使得欧洲,在面对中国出口政策调整时显得异常脆弱。
更让欧洲央行忧心的是,即便是通过美国企业采购稀土产品,最终源头仍然指向中国。多数欧洲大型企业与中国的稀土生产商之间,只隔着少数中间环节,而这些中间商多为美国科技企业,它们同样依赖中国的稀土原料。
这就形成了一个看似多元、实则高度集中的供应网络,任何来自中国的风吹草动,都会迅速波及欧洲市场。
众所周知,在去年年底,中国亮出了一张让全球市场颤栗的王牌——禁止锗、镓两种稀土资源出口美国,以此反制美国的贸易制裁。不曾想,这一招立竿见影,美军尖端装备交付开始捉襟见肘。
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话来说,欧美的供应困难已然陷入“绝望”,价格飙升的同时,市面上货源却愈发紧俏。
【稀土因货源短缺而价格飙升】
加拿大和德国的企业也怨声载道,说中国的稀土供应几近枯竭,而买家仍蜂拥而去,在“恐慌情绪”中苦苦挣扎。从今年头七个月的数据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锗暴跌40%,但价格却飙升至每公斤近5000美元,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新高。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难道世界上就没有其他国家拥有稀土吗?当然不是。例如,巴西的稀土储量占据全球的16.2%,而美国本土探明的稀土储量,也接近两百万吨。
然而,稀土这东西之所以被冠以“稀”字,是因为它并不容易提取。通常,它被夹杂在其他矿产资源中,需要进行复杂的分离和提炼。
而这一领域,中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们的提炼技术不仅高效、纯度高,而且更为节能,运营成本甚至低至美国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中国稀土提炼技术遥遥领先】
即便美国打算自力更生,使用本土的稀土资源,问题同样不少。要么提炼出的稀土纯度不够,用于生产的零部件品质堪忧。要么成本高昂,导致整个链条的价格上涨。
如此一来,美国的自主解决方案,不仅是一厢情愿的理想,还成为了一道无解的习题。至于那些打算通过技术突破的想法,更像是纸上谈兵。
如今,中国已经拥有近五十万件,关于稀土开采及提炼的专利,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
反观美国,其基础设施与技术相对薄弱,若要从零开始打造稀土产业链,首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设备。
此外,从实验室的突破走向大规模应用,还需解决诸如技术稳定性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难题,这将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简直遥不可及。
【稀土是一种战略资源】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稀土显然不只是简单的商品,更是一种战略资源。让我们把视线再放回到欧洲,稀土的供应紧缩,已严重影响到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行。
为应对这一挑战,欧洲央行提出实施《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增强本地供应链的韧性。而这粥少僧多的局面,仍然给了中国更大的话语权和筹码。
实际上,在中方的声明中,稀土出口管制合乎国际惯例,并且中方乐见其成地表示愿与各国合作,以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调整后的中国对欧盟稀土磁铁出口,环比增长的数据就是最好的佐证。
【中国牢牢把握着稀土出口的主动权】
总结下来,这场“稀土游戏”显示出了全球经济链条的错综复杂。中方始终保持开放合作的姿态,以负责任的方式确保全球稀土供应的安全与稳定。
然而,合作需要双向的努力。欧洲不能单靠口头承诺,还应展现出实际行动,抛开贸易保护主义的思维,与中方共筑一个健康稳定的经济贸易生态。
显然,站在稀土版图的风口浪尖,中国把控着战略主动权,这对于欧美无疑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启示。唯有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未来的合作与共赢模式,方能在这场全球博弈中求得长远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