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作为人们日常食用的果蔬之一,可谓是种植广泛,但叫法却有多种。比如笔者家乡把番茄称之为“洋柿子”,因为番茄是外来物种,且又与柿子相似,故而才有此叫法,不过这种叫法也只局限于华北部分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北等地区。
另一种叫法则把番茄称之为西红柿,这种叫法可以说是北方地区的主流叫法,因为番茄是从西域引进的物种,故用西加以强化。比如清代著名人物张德彝写的《航海述奇》中首次把番茄称之为西红柿。
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把番茄称之为“番柿”和“洋柿柿”,其主要反应的是当时人们命名的习惯,因来自外国疆域,故为了区分而加以说明。
在民间、甚至有地方把番茄称之为“毛辣果、毛辣角、女儿果”等。因番茄株杆有类似绒毛的物种,故形象描述。而部分南方地区则用诗意命名,且因那时高贵稀缺,故用女儿果来命名。
据说早期的欧洲人,压根就认为番茄不可食用,甚至还以为番茄是带毒的果实,故用“狐狸果实”来说明番茄不可以吃,而且还给起了一个很霸道的名字——狼桃。乃至有说法证实,后引入国内后,当时的人们还曾保留过狼果的叫法,后来被人们逐渐淡化。
再比如早期的广西桂林人则把番茄叫作“毛秀才”,由此可见当时的桂林书生取名都渴望中举。
在浙江义乌,按当地方言来说把番茄直接叫成了“方加”,而在过去较为偏僻的贵州等地,则把番茄称之为“腊国”。
甚至在川、滇等地区,则把番茄称之为“洋海椒”。总而言之民间诸多对番茄的称谓,体现出的是人们方言发音的差异和本土化表达能力强调。
据史料记载,公元159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把番茄种子装在了檀木盒中,并随着葡萄牙商船一起抵达了漳州月港。于是这株来自安第斯山脉的农作物,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开启了它的南方地区栽培史。与此同时、荷兰商船则通过辽东半岛带进了番茄种子,开启了北方地区的栽培史。故而自那时候开始番茄就有了不同的叫法。所以在闽南地区,人们习惯性的把番茄叫番柿,而在山东半岛人们则称之为“西红果”。
有语言学研究专家发现,以长江为界、南方方言中的“番”字使用频率是北方地区的3倍还多,且这种差异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有着高度重合之处。
据乾隆年间出版的《闽产录异》记载、“番柿、色赤若丹,泰西人谓之‘狼桃’。”因为这个时期的文献,对外来作物名称几乎都带有很明显的异域标签。不过在光绪年间的《沪上农谚》中却有“番茄炒蛋、厨娘新艺”的记载。
另一种实证则来自台湾,因为1895台湾被日本军国主义殖民时期强制推行“西红柿”这个称谓,但民间坚持使用“柑仔蜜”称谓,据说这个闽南语音译源自西班牙语。直到1945年后才逐渐转成了称之为番茄。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的普通话审音过程中,审音委员会把“番茄”定为了标准国内称谓。但在现实生活中,“番茄、西红柿”这两张称谓可谓是叫的最多的称谓。相比之下那些对“番茄”小众的称谓却越来越少!
好了!就这,图片来自网络。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