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印度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出从风光无限到处处碰壁的闹剧。话说回来,小米这公司起步于2010年,在中国本土靠着高性价比手机杀出一条血路,很快就成了全球玩家。
创始人雷军那时候到处吆喝小米要改变世界,手机卖得便宜还好用,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粉丝。到2014年,小米把目光投向海外,第一站就是印度。
那时候印度市场正热火朝天,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但人口基数大,大家都觉得这是块肥肉。小米靠着红米系列低价手机,一下子就抢占了不少份额,2015年雷军还亲自去印度跟当地政府谈合作,承诺建厂响应“印度制造”政策。
结果呢,到2017年小米在印度开了好几家工厂,市场占有率蹭蹭上涨,2018年一度贡献了小米全球营收的45%。这时候小米在印度雇员也扩到上千人,产品线从手机扩展到智能家居啥的,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
可好景不长,从2020年开始,印度那边风向就变了。中印边境那点事儿一闹,印度政府开始针对中国app下手,小米的一些软件也被波及,得赶紧改代码适应新规。
表面上看小米还稳得住,2021年市场份额一度达到28%,稳坐印度智能手机老大位置。但其实暗流涌动,印度政府越来越强调本地化,不光是建厂,还得把高管换成印度人,股权结构也得调整。
小米为了站稳脚跟,只能一步步让步,本土化程度越来越深,到头来中国总部的话语权越来越小。到了2022年,事儿彻底爆发。
4月29日,印度执法局突然查封小米印度办公室,扣押了5551亿卢比的资金,大概合人民币48亿。这笔钱是小米从印度银行账户里冻结的,当局说小米以版税名义非法汇款到境外实体,包括自家关联公司。
小米当然不服气,上诉到法院,但德里高等法院直接维持原判,钱到现在2025年9月还冻着4700 crore卢比没解冻。这罚款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小米印度好几年利润的总和,对公司现金流打击巨大。
罚款一出,小米在印度的日子就难过了。本来市场竞争就激烈,三星、vivo、oppo这些对手没闲着,线下渠道铺得广,营销砸钱狠。
小米主要靠线上销售,疫情后大家更爱去店里摸实物,这就吃亏了。2022年第四季度,三星就反超小米,抢走第一宝座。2023年第一季度,vivo又把小米挤到第三。
市场份额从28%一路滑到18.7%,出货量同比降了5%。小米高层一看不对劲,赶紧调整,但资金冻结导致供应商付款都成问题,库存开始积压。
到了2023年6月,小米印度启动大规模裁员计划。从年初1400到1500名员工,直接砍到1000以下。上周就有30人拿到解雇通知,人事部门一个个谈,员工只能走人。
公司对外说这是根据市场状况和政策优化人员,但谁都明白,这是资金链紧巴巴的无奈之举。裁员不是一蹴而就,未来几个月还会继续,目标是精简到最低运营水平。
为什么小米会落到这步田地?说到底,印度政府的政策是根源。他们推出“印度制造”战略,本意是吸引外资建厂,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但实际操作起来,就变成了针对外资的各种审查和罚款。不光小米,oppo、vivo这些中国品牌也挨过刀子,罚款从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甚至三星、苹果这些韩国美国公司也没完全逃掉,但力度小得多。
印度人这套玩法挺有特点,一旦外资企业扎根,就想慢慢把控制权收回去。高管本地化、供应链本地化,说得好听是合作,实际就是想把中国企业变成印度本土的。
结果呢,小米投资了7家工厂,雇了上万人,供应链本地率提到70%,但换来的是罚款和市场挤压。2024年,小米全球管理层在北京开会,审阅印度报告后,直接决定暂停对印度的专项投资。研发团队撤回,只推中国已有的全球产品,不再为印度定制。
市场份额继续跌,IDC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占有率降到18.7%,2025年第一季度更惨,下降38%,出货量从640万台掉到400万台,从前五直接滑到第六。
到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印度出货量同比又降23.5%,市场份额从17.6%跌到13.4%。Canalys数据清楚显示,整体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下滑8%,但小米跌得最狠。
库存堆积,零售商都不敢多进货,促销活动办了也没人买账。竞争对手realme、vivo这些在低端市场发力,抢走不少小米的核心用户。
高端市场呢,小米想推premium产品,但品牌形象跟不上,消费者宁愿选三星或苹果。印度贡献小米全球营收的比例,从2018年的45%降到2025年的个位数,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中国总部一看,印度这地方风险太高,干脆把资源转到印尼、拉美和欧洲去。那边增长强劲,印尼市场小米份额稳升,拉美出货翻倍,欧洲高端机卖得不错。相比之下,印度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小米这事儿也给其他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印度市场大是大,但政策不确定性太强。执法局动不动就查账冻资,法院上诉也难赢。
2025年3月,小米还考虑过和解,支付部分罚款换回资金,但谈判拖拖拉拉到现在也没结果。资金冻结导致工资发放都成问题,供应商合作中断,工厂生产线闲置。
员工从高峰期上千人,现在剩不到1000,未来可能还得减。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的原因很简单:小米产品更新慢,售后服务跟不上,价格优势也没了。
话说回来,印度政府这套针对外资的玩法,也不是长久之计。历史上看,发展中国家想建产业链,得靠开放吸引投资,不是靠罚款和审查。
印度想学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东南亚国家那边竞争激烈,越南、泰国政策更友好,很多企业已经转移过去。
小米在印度的未来咋样?从目前看,不容乐观。全球管理层已经明确不追加投资,印度分支只能维持最小规模运营,观察变化。
2025年9月,小米在印度推出小米17系列,但营销力度小,媒体关注度低。整体营收拖累全球表现,虽然小米全球净收入稳定,但印度部分成了负担。
雷军继续领导公司,探索电动汽车等领域,但对印度保持谨慎。退出迹象明显,却没完全撤,留点业务防着万一政策变好。
但现实是,罚款只是开始,后续审查、竞争、市场下滑会继续压着小米喘不过气。其他中国手机厂商也类似,vivo、oppo在印度投资缩水,转向其他市场。印度这死局,对小米来说,逃离或许是迟早的事儿。
总的来说,小米印度这十年,从起步到巅峰再到低谷,折射出外资在印度面临的普遍难题。政策多变,审查严苛,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企业难以为继。
裁员是表象,背后是资金链断裂和战略调整。小米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印度想发展制造业,得想想怎么留住外资,而不是赶走他们。
话说回来,企业也得学聪明点,早点多元化市场,别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小米现在转战其他地区,算是及时止损。要是继续死磕印度,那才真是死路一条。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