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研究考辨——质疑景爱著《中国长城史》(三十六)

中国长城研究考辨

——质疑景爱著《中国长城史》

(宁夏)周兴华

(三十六)

明代宁夏河西长城

不从中卫南越黄河

(宁夏)周兴华

《景书》错说宁夏河西“贺兰山东的明边墙在宁夏中卫的万斛堆(今沙坡头)以东越过黄河,沿黄河右岸向西,进入甘肃境内(第268页)。”《景书》此说与《明史》《明实录》及明代宁夏地方史志记载相悖,纯属以讹传讹。

明代宁夏河西长城不从中卫南越黄河,《景书》错说宁夏西长城的方向路线云:“贺兰山东的明边墙,在宁夏中卫的万斛堆(今沙坡头)以东越过黄河,沿黄河右岸向西,进入甘肃境内。据实地考察所见,边墙越过黄河的 地点,在河北岸叫黄沙嘴,在河南岸叫下河沿。在河南岸,边墙向西经中 卫景庄乡,进入甘肃景泰县。由下河沿向东,经南长滩、北长滩、常乐、大 柳树、煤矿至瓷厂止。全长约70公里。这段边墙是为了防止阿拉善的蒙古人南渡黄河,进入宁夏南部地区。(《景书》第268页)”。据明代史料记载与实地调查所见,宁夏河西长城中卫段不在“贺兰山东”,而在贺兰山西;不“在宁夏中卫的万斛堆(今沙坡头)以东越过黄河”,而是沿中卫卫宁北山西接甘肃景泰县芦沟堡。

据明《明实录》《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记载:明代宁夏镇管理的宁夏明代西长城、北长城在黄河西北岸;管理的东长城为延绥大边东段的灵盐长城(包括陶乐长城)。

对宁夏西长城的走向,《读史方舆纪要》引经据典,将明代宁夏镇与固原镇各分管长城的走向、宁夏西长城中卫管辖长城西段的走向也说的十分清楚:“《九边考》: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绕其东南。旧时边墙,东起大盐池,抵延绥定边界,西至石空寺,抵固原芦塘界(周按:此“芦塘界”指固原镇管辖的“兰、靖以北”的固原边墙,即今甘肃景泰县的“芦塘界”,而非中卫黄河南岸与靖远卫交界的“芦沟堡”),凡千八百里。今兰、靖以北皆为固原边,自蒲塘接庄浪界长二百里。”这就是说,明代宁夏镇管辖的长城是“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至石空寺”(今中宁石空寺),“抵固原芦塘界”(今甘肃河西景泰县的芦塘堡,即今芦阳镇),“接庄浪界”(明代庄浪卫管辖长城东界。庄浪卫治今甘肃永登。)现存遗迹证实,这道长城包括今宁夏盐池、灵武、陶乐境内的东长城,贺兰山长城,卫宁北山至甘肃景泰县芦阳镇以西接明庄浪卫东界的长城、烽燧。这道长城、烽燧均在黄河西北岸,根本不存在从中卫“西南越黄河”接芦沟界堡的问题。至于今宁夏同心、海原至甘肃靖远花儿叉的固原内边,从靖远县越黄河抵甘肃景泰的松山新边,皆属固原镇管辖,与宁夏镇、宁夏西长城无涉。

具体到宁夏西长城中卫管辖长城西段的走向,《读史方舆纪要》也说的十分清楚:“卫倚贺兰之险,阻(面)洪河之阻,左联宁夏,右接庄浪,诚边陲要地也。说者曰:贺兰虽称天险,而通城隘口甚多。自镇关墩至胜金关之九十余里,俱朔骑出没处。若修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百八十里之边,则内而广武、玉泉、大坝亦得所捍御矣。夫诚能保有松山,为西藩外障,岂忧山后之寇哉?” 这就是说,明代中卫管辖的长城是“左联宁夏,右接庄浪”,上述“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再至“松山”(今甘肃景泰西南)的“西藩外障”,均在中卫黄河的西北岸,也根本不存在从中卫“西南越黄河”接今甘肃靖远县芦沟堡的问题。

以上《明实录》等明代史料明代宁夏史志均明确记载宁夏西长城在黄河北岸与甘肃河西走廊长城接界,从来都未说过宁夏西长城从中卫“西南越黄河”接芦沟界堡。

周兴华:宁夏卫宁北山汉代长城岩面石刻文献(国家一级文物)

明《万历朔方新志》《明实录》记载宁夏西长城沿贺兰山、卫宁北山直接黄河西岸今甘肃景泰县的“芦沟堡(即芦塘堡)”。

(转载请署名原作者及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中国长城   宁夏   长城   中卫   黄河   固原   甘肃   景泰县   明代   河西   庄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