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青龙门特大桥:千榀梁架起海天通途,世界级跨海工程谱写新篇

在东海之滨的舟山群岛,一座钢铁巨龙正在海天之间舒展身躯。2024年12月25日,随着首榀重达195吨的预制节段梁稳稳落在西引桥40号墩上,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青龙门特大桥正式拉开全线架梁序幕。这座承载着“连岛、连港、联网”使命的世界级跨海大桥,正以每天数榀梁的推进速度,在波涛汹涌的青龙门水道上架起通途。

一、钢铁织网:世界级跨海工程的施工密码

青龙门特大桥西引桥的施工画卷,是一曲机械与人力交织的交响乐。全长2870米的引桥由8联41跨组成,共需架设1788榀节段梁,每榀梁体长12.3米、宽3.2米、高4米,重量从100吨到195吨不等。这些预制梁段在舟山预制场经过精心打造,通过350吨桥式起重机吊装至运输船,再经海运抵达施工现场。

在架梁现场,两台红色架桥机如同钢铁巨臂,将预制梁段精准吊装至指定位置。技术人员采用“悬臂拼装+胶接缝”工艺,通过高强环氧树脂将梁段紧密连接,确保桥梁线形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这种预制拼装技术不仅将施工效率提升40%,更避免了传统现浇工艺对海洋环境的扰动。

技术突破在施工中处处可见。面对锚碇基础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将“爆破开挖”改为“机械开挖”,结合智能温控技术,确保重力式锚碇浇筑质量。在索塔建造中,首创的“型钢组合结构索塔”将钢筋布置简化60%,抗震性能提升25%,塔柱施工速度达到每天1.2米。

二、云端筑塔:百米高空上演毫米级精度

在距离海面71米的高空,青龙门特大桥中塔下横梁浇筑正如火如荼。这座重达247.4吨的“钢筋铁骨”采用无支架法施工,5片桁架梁组成的骨架如同巨型积木,在25层楼高的空中完成精准拼装。项目团队运用BIM数字孪生技术,对浇筑过程进行全流程模拟,通过268个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应力,确保这个相当于标准游泳池体积的混凝土结构浑然一体。

主塔施工的精度控制堪称艺术。三座249米高的钻石型索塔需要保证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7500,相当于在300米高空误差不超过4厘米。为此,施工方采用“模块化拼装+动态调整”技术,将塔柱节段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创造了海上超高索塔施工的新纪录。

三、经略海洋:一座大桥撬动区域发展新格局

青龙门特大桥的战略价值远超工程本身。作为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它横跨青龙门水道,将六横岛、佛渡岛、梅山岛三座岛屿紧密相连。通车后,舟山南翼群岛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彻底改观,宁波至六横岛的车程将从2小时缩短至40分钟。

这座大桥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落子。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上,青龙门特大桥将打通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最后一公里,使宁波舟山港的集疏运网络更加完善。预计到2030年,大桥日均车流量可达3万辆次,年货运吞吐量提升15%,为临港产业带来每年超200亿元的产值增量。

对于舟山群岛新区而言,大桥的建成将重塑空间发展格局。六横岛的船舶修造、佛渡岛的海洋装备制造、梅山岛的国际贸易将形成产业联动,推动舟山从海岛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正如舟山市发改委主任所言:“这不是一座普通的跨海大桥,而是舟山迈向海洋强市的战略支点。”

四、智造未来:中国桥梁建设的创新样本

在青龙门特大桥的建设中,创新基因贯穿始终。项目团队研发的“智慧梁场”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每榀梁的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蒸汽养护进行全程监控,生产效率提升35%。海上施工平台搭载的5G+北斗定位系统,实现施工船舶厘米级定位,抗风浪能力达到8级。

环保理念同样深入骨髓。施工方采用“泥浆零排放”工艺,在海上设置移动式泥浆处理站,实现钻渣100%回收利用。针对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鸟类,项目专门调整施工窗口期,在桥塔设置2000平方米的人工鸟巢,构建起生态友好的海上建设模式。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正在生长的引桥上,1788榀节段梁如同巨龙的鳞片,在东海之滨勾勒出未来交通的宏伟轮廓。这座集超级工程、智慧工程、绿色工程于一身的跨海大桥,不仅将刷新多项世界纪录,更将为中国桥梁建设写下新的传奇。2026年,当青龙门特大桥全线贯通时,它必将以“国之重器”的姿态,见证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的跨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科技   舟山   通途   大桥   青龙   工程   引桥   宁波   桥梁   技术   海上   巨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