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历史及辖区名字由来

  夏商时期:


  今台湾省属:


  扬州。


  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年):


  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隋大业三年(607年):


  隋炀帝遣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至流求国而还。


  隋大业六年(610年):


  隋炀帝复遣朱宽招抚流求。


  北宋时期:


  今台湾省属:


  福建路泉州。


  南宋时期:


  今台湾省属:


  福建路泉州晋江县。


  元朝时期:


  今台湾省属: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泉州路晋江县澎湖寨巡检司。


  明朝时期:


  今台湾省属: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晋江县澎湖寨巡检司。


  明天启二年(1622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列岛。


  天启四年(1624年):


  大明水师收复澎湖列岛,荷兰殖民者又侵占台湾南部,并在一鲲鯓岛(在今台南市安平区)筑热兰遮城(又称台湾城,即今安平区古堡)。


  天启六年(1626年):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在鸡笼(在今基隆市)、社寮岛(即今基隆市和平岛)筑城,称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之后又侵占蛤仔难(在今宜兰县),并在沪尾(在今新北市淡水区)筑圣多明哥城(即今红毛城原址附近)。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荷兰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郑成功改赤崁地区(在今台南市)为东都明京。


  置承天府,治所在赤崁城。


  置天兴县,治所在新港(在今台南市新市区)。


  置万年县,治所在二赞行(在今台南市仁德区二行里)。


  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全境。


  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年):


  郑经改东都为东宁。


  升天兴县为天兴州。


  升万年县为万年州。


  明郑时期:


  承天府辖安平镇(在今台南市安平区)、东安坊、西定坊、宁南坊、镇北坊。


  天兴州辖武定里、永康里、广储里、长兴里、新丰里、归仁里、永丰里、保大里、安定里、开化里、善化里、新化里、感化里。


  万年州辖仁德里、仁和里、永宁里、新昌里、文贤里、崇德里、依仁里、长治里、嘉祥里、维新里、仁寿里。


  置南路安抚司,治所在今台南市佳里区。


  置北路安抚司,治所在今高雄市左营区。


  置澎湖安抚司,治所在文澳社(在今澎湖县马公市)。


  置半线安抚司,治所在今彰化县。


  置鸡笼安抚司,治所在今基隆市。


  置淡水安抚司,治所在今新北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郑克塽降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置台湾县,治所在今台南市。


  置凤山县,治所在兴隆庄(在今台高雄市左营区)。


  置诸罗县,治所在佳里兴堡(在今台南市佳里区)。


  置台湾府,治所在台湾县。


  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属福建省台湾府。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诸罗县徙治今嘉义县。


  清雍正元年(1723年):


  析诸罗县置彰化县,治所在今彰化县;置淡水厅,寄治彰化县城。


  雍正五年(1727年):


  置澎湖厅,治所在文澳社(即今澎湖县马公镇)。


  雍正九年(1731年):


  淡水厅徙治竹堑(在今新竹市)。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改诸罗县为嘉义县。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凤山县徙治今高雄市凤山区。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


  置噶玛兰厅,治所在五围(在今宜兰县)。


  清光绪元年(1875年):


  改淡水厅置新竹县,治所在今新竹市。


  改噶玛兰厅置宜兰县,治所在今宜兰县。


  置恒春县,治所在琅峤猴洞山(在今屏东县恒春镇)。


  置淡水县,治所在艋舺(在今台北市城中区)。


  置鸡笼厅,治所在今基隆市。


  置卑南厅,治所在今台东县。


  光绪八年(1882年):


  置埔里社厅,治所在今南投县埔里镇。


  光绪九年(1883年):


  改鸡笼厅置基隆厅,治所在今基隆市。


  光绪十一年(1885年):


  澎湖厅被法国侵占,中、法缔约后,法国退出澎湖厅。


  光绪十三年(1887年):


  置台湾行省,领府三,州一,厅三,县十一。


  改台湾府为台南府。


  改台湾县为安平县。


  另置台湾县,治所在今台中市。


  另置台湾府,治所在台湾县。


  置云林县,治所在林圮埔(在今南投县竹山镇)。


  置苗栗县,治所在今苗栗县。


  改卑南厅为台东州,初治水尾(在今花莲县瑞穗乡),后徙治今台东县卑南乡。


  台湾县、彰化县、云林县、苗栗县、埔里社厅属台湾省台湾府;安平县、凤山县、嘉义县、恒春县、澎湖厅属台湾省台南府;淡水县、新竹县、宜兰县、基隆厅属台湾省台北府;台东直隶州直属台湾省。


  光绪十九年(1893年):


  云林县徙治斗六(即今云林县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台湾省被日本侵占。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抗战胜利,收复台湾,设台湾省,辖台北市、高雄市、屏东市、嘉义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彰化市、新竹市、台北县、高雄县、澎湖县、台中县、台南县、新竹县、台东县、花莲县,台北市为省会。


  1950年:


  析台中县设彰化县、南投县。


  析台南县设嘉义县、云林县。


  析高雄县设屏东县。


  析新竹县设苗栗县、桃园县。


  析台北县设宜兰县。


  废新竹市入新竹县。


  废嘉义市入嘉义县。


  废屏东市入屏东县。


  废彰化市入彰化县。


  台湾省辖台北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台北县、宜兰县、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彰化县、台中县、南投县、台南县、嘉义县、云林县、高雄县、屏东县、台东县、花莲县、澎湖县,台北市仍为省会。


  1967年:


  台湾当局改台北市为“直辖市”(大陆视为台湾省下辖地级市)。


  1979年:


  台湾当局改高雄市为“直辖市”(大陆视为台湾省下辖地级市),将海南省的东沙群岛、南沙太平岛、中洲岛划归高雄市代管。


  1982年:


  升县辖市新竹市、嘉义市为省辖市(大陆视为台湾省下辖县级市)。


  2010年:


  废台中县入台中市。


  废台南县入台南市。


  废高雄县入高雄市。


  改台北县为新北市。


  台湾当局以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为“直辖市”(大陆视为台湾省下辖地级市)。


  2014年:


  改桃园县为桃园市,台湾当局升桃园市为“直辖市”(大陆视为台湾省下辖地级市)。


  台湾省辖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新竹县、宜兰县、苗栗县、彰化县、云林县、南投县、嘉义县、屏东县、台东县、花莲县、澎湖县,省会为台北市。


  台湾省: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始置台湾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台湾县。


  明清时期,大陆沿海商船至南部海湾登岸,与称作“大员”(读如台窝湾)的平埔人交易,称此地区为“大员”,音转为“台员”、“大湾”、“台湾”。


  台北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台北市。


  台北之名始于清朝,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台北府,因位于台湾北部而得名。


  新北市:


  2010年,改台北县设新北市,取新台北之义。


  桃园市:


  1970年,升桃园镇设桃园市。


  清乾隆二年(1737年),广东移民入垦,名虎茅庄。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境内遍植桃树更名为桃仔园。


  民国二年(1903年),定名为桃园。


  台中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台中市,因位于台湾中部而得名。


  台南市:


  1950年,改台南县为台南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台南县,因位于台湾南部而得名。


  高雄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高雄市,为旧名打狗音译。


  基隆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基隆市。


  光绪元年(1875年),设鸡笼厅。


  光绪九年(1883年),改鸡笼厅为基隆厅,取基地昌隆之意。


  新竹市:


  民国三十五年(1945年),改新竹县设新竹市。


  清光绪元年(1875年),改淡水厅置新竹县。


  新竹原名竹堑,由高山族社名音译而来,取竹堑之竹,前面加一新字。


  嘉义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嘉义市。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改诸罗县始置嘉义县,林爽文起义时攻打诸罗县城,城内义民帮同官兵奋力守御,保护无虞。该处民人急公向义,众志成城,应锡嘉名,以旌斯邑,著将诸罗县改为嘉义县。


  新竹县:


  宜兰县:


  清光绪元年(1875年),改噶玛兰厅置宜兰县,取噶玛兰之兰,再冠以佳意,故名宜兰。


  苗栗县: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置苗栗县。


  苗栗原名猫里,系高山族赛夏人村社名,后音转为苗栗。


  彰化县:


  清雍正元年(1723年),置彰化县,取显彰皇化”之意。


  云林县: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置云林县,因治所云林坪而得名。


  云林埔为郑氏部将林圮埔所辟,故曰云林,以旌其功。


  南投县:


  1950年,设南投县,乃高山族社名的音译。


  嘉义县:


  屏东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屏东县,因位于半屏山以东而得名。


  台东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台东县,因位于台湾东部而得名。


  花莲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花莲县,昔人称花莲溪右岸曰洄澜港,简称洄澜,以溪水奔注与海浪冲击作萦回状得名,谐音称花莲港,简称花莲。


  澎湖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澎湖厅设澎湖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澎湖厅。


  澎湖之名在唐代已有记载,唐施肩吾偕其族人隐居澎湖,有《题澎湖》诗传世。


  澎湖一名澎瀛,犹言澎海也。或谓之西瀛,以台湾别号东瀛,澎在台西,故称西瀛也。大抵因港外奔涛澎湃,港内澄浮如湖,故得此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历史   台湾省   辖区   由来   名字   台湾   台南市   澎湖   高雄市   基隆市   嘉义县   宜兰县   彰化县   新竹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