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创造力的边界。从诗歌创作到音乐谱曲,从视觉艺术到科学假说,AI生成的作品已经达到令人难以区分真伪的水平。然而,当机器能够产出与人类作品相媲美的创意内容时,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这些系统是否真正拥有创造力,还是仅仅在执行复杂的模式识别和重组?
英国《自然》杂志最新报告显示,自2023年以来,多个领域的研究者发现AI系统在创造力测试中已能与人类表现相当。美国俄勒冈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创造力研究杂志》创始编辑马克·伦科观察到,人们往往难以分辨创作内容是出自AI还是人类,无论是诗歌、科学假说还是手机应用程序。这一现象正迫使学术界重新审视创造力的本质定义。
技术能力与创造本质的差距
尽管AI在许多创造性任务中表现出色,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局限性。研究人员通过对比人类创作的短篇小说与聊天机器人的作品发现,虽然部分AI故事被认为可与业余人类作品相提并论,但其叙事质量远不及《纽约客》等专业刊物发表的作品。AI作品普遍缺乏完整的叙事框架,人物塑造也显得平面化。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为日常物品构思新功能的实验中,AI的创新能力甚至无法与五岁儿童相比。这一发现揭示了AI创造力的一个关键弱点:缺乏真正的想象力和跳跃性思维。
在科学研究领域,AI的表现同样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斯坦福大学团队发现,在生成计算机科学研究计划时,AI提出的设想要么计算成本过高难以执行,要么未能充分参考前人成果,而人类方案则更具可行性。这表明AI虽然能够处理定义明确的问题,如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但面对更宽泛的科学挑战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法美联合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了AI的另一个根本性缺陷:缺乏灵活性。人类科学家常因好奇心驱动而尝试新实验,并能够根据结果调整思路,但ChatGPT-4等AI系统即使面对新证据,也难以改变原有的思考路径。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AI在真正突破性科学发现方面的潜力。
学界对AI创造力的理论争议
面对AI展现出的创造性能力,学术界对其是否应被视为真正具备创造力这一问题产生了激烈争论。多数科学家持谨慎态度,认为仅仅关注创作结果是不够的。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考夫曼强调,理解创造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为重要。他认为AI虽能产出具有创意的作品,但并未经历真正的创造过程,因此不能被视作具备创造力的主体。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支持。
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哲学家卡特琳娜·莫鲁齐进一步指出,即使某些AI模型能够评估自身输出的内容并做出改进,但它们依然只能沿着人类用户设定的目标前进,缺乏自主的创造动机和目标设定能力。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计算创造力研究者乔恩·麦科马克的观点更加尖锐。他认为即便是高质量的AI创作,本质上仍"寄生"于富含人类创造力的训练材料之中。AI既无法自主提出艺术概念,也无法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家。
伦科则从更宏观的文化角度表达了担忧。他认为,若轻易承认AI系统具有创造力,可能引发文化层面的危机。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或将逐渐只看重最终成果,而忽视对灵活性、内在动力等重要人类品质的培养。
协同创造:重新定义人机关系
面对这一争议,许多科学家选择转换研究视角,将焦点从"AI是否具备创造力"转向"人与机器如何协作创造"。这一转变催生了"协同创造力"这一新兴研究领域。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家玛丽亚·特蕾莎·拉诺提出了颠覆性观点:创造力本质上是一场对话,而AI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创造媒介。她不再将AI视为简单的应答工具,而是探索它如何激发全新形式的艺术创作。
实践层面的探索已经开始。"故障艺术"成为人机协作的典型例子,艺术家利用电子设备的故障现象,通过艺术加工将技术缺陷转化为独特的美学表达。这种创作模式展现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麦科马克团队开发的"模仿诗人"装置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互动。用户通过在特制表面组合磁性文字块,AI系统随即回应生成一首诗,形成真正的创作对话。这种实时互动模式为创作过程增添了不可预测性和惊喜感。
在音乐创作领域,麦科马克与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员路易斯·布拉德肖共同开发了名为Aria的AI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创作钢琴曲,还能尝试改变音符音高,并解释其音乐选择背后的考量。这种"有理由的创作"为AI与人类的音乐对话提供了可能。
然而,科学家也警示了潜在风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依赖AI辅助写作的参与者大脑连接活跃度较低,创作风格也趋于单一。另一项创意写作研究发现,AI辅助生成的故事相比纯人类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引发了文化多样性可能受损的担忧。
关于AI是否能带来更公平的创作机会,学界观点存在分歧。支持者认为AI降低了创作门槛,让不懂乐器的人也能创作音乐;反对者则担心,如果优质AI资源分配不均,反而可能加剧现有的创造力不平等。
当前的争论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独特性的深层思考。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定义人类创造力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困难。或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AI是否具备创造力,而在于人类如何与这些强大的工具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在保持人类创造性本质的同时,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拓展创作的边界。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