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19天反转!安世中国恢复芯片供应,人民币结算拿捏欧洲车企

2025年10月下旬,一则芯片供应消息搅动全球产业链——安世中国正式向欧洲客户发通知,宣布恢复芯片供应。

而就在19天前,因荷兰政府无理冻结资产、干预企业运营,中方果断出台出口禁令,直接让欧洲车企陷入“芯片荒”,大众、宝马等巨头面临停产风险,每月潜在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如今供应重启却附带“重签协议、人民币结算、动态调货”三大条件,这场从“断供”到“有条件重启”的博弈,刚一开始就显露中国芯片产业的主动权。

01.

在说恢复供应的事之前,得先明白安世半导体是个啥来头。

这公司最早是荷兰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2019年快破产时,中国闻泰科技花了337亿元把它收购了。

谁也没想到,中国团队接手后直接把它“盘活”了——从全球功率器件行业第11名冲到第3名,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就达43亿元,净利润超7亿元。

它的核心竞争力在“车规级芯片”,简单说就是汽车电子系统的“心脏零件”,比如控制刹车、仪表盘、车载电脑的功率器件和传感器,全靠这玩意儿运转。

全球每10颗车规级功率芯片里,就有7颗是安世中国东莞基地生产的,宝马、大众、奔驰这些欧洲车企,超12%的车载芯片都得从这儿拿。

更关键的是,安世70%-80%的产能都在中国,临港12英寸产线每月能造2万多片晶圆,东莞封测基地一年能处理500亿件芯片。

2025年10月初的这场芯片危机,根子在荷兰政府的无理操作。

9月30日,荷兰突然搬出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以“保障欧洲安全”为借口,冻结了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还暂停了中籍CEO张学政的职务。

荷兰的动作刚好和美国新出的“50%穿透规则”同步,这规则就是把中资持股超50%的子公司也纳入管制,针对性极强。

面对这种“抢桃子”式的霸权行径,中方没含糊。

10月3日,也就是荷兰动手后的第48小时,中国商务部直接发布出口禁令,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境内制造的汽车功率半导体等核心产品。

禁令一落地,安世中国立刻停止对外发货,这场持续19天的“断供潮”就此开始。

安世一断供,全球产业链瞬间绷紧,首当其冲的就是欧洲汽车业。

欧盟1/3的成熟芯片依赖中国进口,而安世在车规级MOSFET领域占全球19%的市场份额——缺了这芯片,车企的生产线就是一堆废铁。

10月中旬开始,坏消息接连传来:大众德国工厂预警“11月前没芯片就停产”,宝马慕尼黑基地的库存只够撑两周,奥迪直接暂停了两款主力车型的生产计划。

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算过一笔账,芯片短缺可能导致全球每月汽车产量下降,潜在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安世的芯片还用于手机电源管理模块,三星西安工厂已经把部分机型的生产计划推迟,苹果的新款iPhone供应链也出现预警,担心影响明年初的出货量。

这时候大家才看清:荷兰政府以为抢了“总部控制权”就赢了,却忘了安世的核心产能全在中国。

荷兰总部手里只有空壳,连芯片都造不出来,根本没法给客户供货。

02.

就在欧洲车企快扛不住的时候,10月下旬传来关键消息:安世中国正式向欧洲客户发出通知,宣布恢复芯片供应。

但这次供货不是“无条件重启”,附带的3项调整直接把主动权攥在了中国手里。

1.欧洲客户必须和安世中国签署专属供应协议,协议里明确“中国子公司拥有最终供货决定权”。这等于直接否定了荷兰总部的控制权,毕竟之前荷兰硬塞的“职务调动”,安世中国早就发声明不认了,说那些决定在中国境内没有法律效力。

2.要知道,以前半导体贸易几乎全用美元结算,美国常靠美元清算系统“卡脖子”。现在改用人民币,等于绕开了美元的限制,安世中国再也不用担心交易被第三方干预。

3.由于国内市场订单激增,对欧洲的出货量较此前缩减约30%,交货周期也得根据国内需求灵活调整。这背后是中国市场的底气——安世中国区收入占全球49.29%,2025年第三季度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6%,优先保本土需求天经地义。

面对这3道坎,欧洲车企几乎没有选择。截至10月下旬,宝马、大众已经完成新合同签署,人民币结算的订单已经进入排产阶段。

奥迪、奔驰也在加急谈判,毕竟停产一天的损失比接受新规则大多了。

欧洲车企的态度转变,让荷兰政府彻底慌了。

10月21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请求就安世事件磋商。

更棘手的是法律麻烦。

闻泰科技已经明确表示,要启动一切法律途径维权,不排除上诉国际法庭,索赔金额可能高达数百亿。

要知道,2019年的收购协议白纸黑字,荷兰政府单方面冻结资产、剥夺控制权,完全违背了商业契约精神,中方在法理上占绝对优势。

之前荷兰总部还嘴硬,警告全球客户“中国子公司的产品有质量风险”,想靠造谣施压。

但这招根本没用——安世中国的生产线一直在正常运转,国内客户的反馈显示产品质量没任何问题。反倒是荷兰总部的造谣,让更多客户看清了它“没产能还耍手段”的本质。

有消息说,荷兰政府已经私下松口,愿意重新审议资产冻结的决定,但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必须先解决根本问题,否则供货规则不会变。

甚至有分析提到,要是荷兰继续强硬,中方可能祭出稀土断供这张牌——半导体制造离不开稀土,这对荷兰和欧洲都是致命打击。

03.

这次恢复供货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人民币结算”这步棋。这可不是简单换个付钱的方式,而是在半导体这个高科技领域,给美元霸权挖了个“墙角”。

半导体贸易一直是美元的“势力范围”,全球芯片交易90%以上用美元结算,这也是美国能随意制裁其他国家企业的底气。

安世中国这次强行切换人民币,等于在这块“禁地”里开辟了一块人民币计价的“试验田”。

要是这个模式跑通了,其他中国芯片企业可能会跟着学,越来越多的半导体交易用人民币结算。

长期下来,美元在高科技领域的话语权会被削弱,人民币国际化就能迈出关键一步。

对欧洲车企来说,现在不用人民币就拿不到芯片,以后可能会习惯用人民币做交易,这又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币的地位。

中国子公司靠人民币和本土供应链形成“独立循环”,荷兰总部想找中国以外的合作伙伴却进展缓慢。

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个公司,两个体系”的情况,而中国显然在“本土体系”里掌握了主动权。

从荷兰抢企到中方反制,从断供19天到恢复供应设条件,安世事件的每一步都透着“实力博弈”的味道。

荷兰以为靠政治手段能抢走企业,却忘了制造业的核心是产能和市场;美国以为能借荷兰之手卡中国脖子,却没料到中国已经建起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结语:

中国芯片产业真的站起来了,不再是以前那种“缺芯少魂”的状态。

以前看别人脸色拿芯片,现在能定规矩让别人遵守;以前美元说了算,现在人民币也能在高科技贸易里有话语权。

欧洲车企接受人民币结算、荷兰主动求和,这些都不是因为“人情”,而是因为中国有了让对方不得不低头的实力。

这场芯片博弈的结局已经很明显:以后中欧半导体贸易,得按中国的规矩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科技   欧洲   中国   芯片   人民币   荷兰   三星   半导体   美元   全球   中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