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量上市,掀开后密密麻麻疑似“寄生虫”?有人被吓到!专家称无毒可食用

每年秋季,梭子蟹进入大量上市期,其肉质鲜嫩紧实、价格亲民,成为不少家庭餐桌上的 “海鲜宠儿”。然而,浙江市民小沈(化名)近期处理梭子蟹时的一次意外发现,却让她对这道美味产生了心理阴影 —— 蟹腮中布满的蠕动粉色颗粒,不仅让她当场头皮发麻,还引发了网友对梭子蟹安全性的广泛讨论。事实上,这类看似 “惊悚” 的现象背后,藏着海洋生物共生的常见规律,经专家解读后,真相既消除了大众的担忧,也为正确食用梭子蟹提供了科学指引。在享受海鲜美味的同时,了解食材特性、掌握挑选与食用方法,才能真正做到 “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一、惊魂一刻:清洗梭子蟹,蟹腮现蠕动粉色颗粒
浙江的小沈是位海鲜爱好者,每到梭子蟹上市季,都会定期从菜场选购新鲜梭子蟹,为家人烹饪清蒸蟹、葱姜炒蟹等美食。事发当天,小沈像往常一样,从常去的海鲜摊位买回四只梭子蟹 —— 摊主特意推荐,这批蟹刚从近海捕捞上岸,活力十足,肉质饱满。小沈提着沉甸甸的蟹袋回家,满心期待着当晚的海鲜大餐,丝毫没预料到接下来会遭遇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回到家后,小沈将梭子蟹倒入水池,准备按照常规步骤清洗:先用牙刷刷洗蟹壳表面的泥沙,再翻开蟹腹清理内脏,最后摘除蟹腮。当她用剪刀剪开蟹壳,准备去除两侧的蟹腮时,手指无意间拨开其中一只蟹的腮瓣,瞬间僵住 —— 蟹腮呈羽状,原本应是洁白或淡黄色的组织,此刻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粉色小颗粒,每颗颗粒直径约 1-2 毫米,圆润饱满,更让她头皮发麻的是,这些颗粒在水中似乎还在微微蠕动,仿佛无数细小的生物在挣扎,场面堪比 “密集恐惧者的噩梦”。
小沈赶紧放下剪刀,后退半步,盯着水池里的梭子蟹愣了几秒,随后又颤抖着检查了另外三只 —— 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两只蟹的腮部也存在同样的粉色颗粒,只是数量略少。“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第一反应就是‘寄生虫卵’,太恶心了!” 事后小沈心有余悸地回忆,买蟹时她特意观察过蟹的外观:蟹壳呈鲜亮的青灰色,光泽均匀,蟹腿粗壮有力,按压蟹腹时能感受到紧实的回弹,完全符合 “新鲜梭子蟹” 的特征,谁能想到这些看似健康的螃蟹,体内竟藏着这样的 “秘密”。
慌乱之下,小沈用手机拍下蟹腮的照片和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希望能得到网友的解答:“有没有懂行的朋友看看,梭子蟹腮里的粉色蠕动颗粒是什么?是寄生虫吗?还能吃吗?” 没想到,这条内容很快引发热议,短短几小时就收到数百条评论。不少网友表示 “感同身受”,有位网友留言:“上次我清洗蟹时也发现过,吓得直接把蟹扔了,还以为买到了‘问题蟹’”;还有网友形象地描述这些颗粒 “像果粒橙里的果粒,就是会动,看了浑身发麻”;更多人陷入纠结 —— 扔了觉得可惜(四只蟹花费近百元),继续食用又担心危害健康,纷纷在评论区询问 “到底能不能吃”“会不会感染寄生虫”。


二、网友猜测与专家解读:粉色颗粒是 “茗荷”,非寄生虫且无害
小沈的经历在网上发酵后,各种猜测层出不穷:有人认为是 “寄生螨虫卵”,有人怀疑是 “蟹类寄生虫幼虫”,还有海边长大的网友提出不同观点 ——“这是藤壶,一种小贝壳,不是寄生虫,反而能证明蟹是野生的,能吃”。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让大众更加困惑:到底哪种观点正确?这些粉色颗粒究竟是什么?
为解开谜团,记者联系了海洋生物领域的专家,并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中科院海洋所蟹类专家崔朝霞研究员给出了明确答案:梭子蟹腮中的粉色颗粒并非寄生虫,而是一种名为 “茗荷” 的海洋生物,严格来说,它属于 “附生生物”,而非 “寄生生物”,且本身可食用,对人体无害。
崔朝霞研究员解释,茗荷属于节肢动物门蔓足类,幼年时期以浮游生物形式在海洋中生活,成年后会选择合适的宿主附着生存,梭子蟹、对虾等甲壳类动物的鳃部,是它们常见的附着场所。“茗荷不会像寄生虫那样吸取宿主的养分,它们主要通过过滤海水获取浮游生物为食,但由于附着在蟹腮这一呼吸器官上,大量茗荷会占据蟹腮的空间,阻碍海水流通,多少会影响螃蟹的呼吸效率,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螃蟹生长速度减慢,但不会直接导致螃蟹死亡。”


关于茗荷 “蠕动” 的现象,专家表示,这是茗荷在适应环境时的正常活动 —— 它们的身体末端有细小的附肢,在水中会轻微摆动,看似 “蠕动”,实则是为了更好地过滤食物。而其粉色外观,是体内色素的自然呈现,与 “毒性” 无关。崔朝霞研究员进一步强调:“通常情况下,人们食用梭子蟹时,都会摘除蟹腮(蟹腮是螃蟹的呼吸器官,容易积累泥沙和细菌,本身也不宜食用),所以即使蟹腮中有茗荷,也会随着蟹腮一起被丢弃,不会进入人体。退一步说,即便有少量茗荷残留,只要经过彻底清洗和高温烹饪(如清蒸 15 分钟以上、爆炒 5 分钟以上),茗荷就会被杀死,且其本身无毒,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卓诚,则补充了茗荷进入蟹腮的过程:“螃蟹在水中呼吸时,会通过鳃部吸入水流,再将水流排出,这个过程中,悬浮在水中的茗荷幼体就会随着水流进入蟹腮,由于蟹腮内部空间狭小,且食物资源有限,茗荷幼体很难长大,最终就以小型颗粒的形态附着在蟹腮上,形成我们看到的‘粉色颗粒群’。” 他还提到,茗荷附着现象在野生梭子蟹中更为常见,养殖梭子蟹因生长环境可控,茗荷附着率较低,这也解释了为何有海边网友认为 “有茗荷证明是野生蟹”—— 虽不绝对,但确实存在一定关联性。
三、科学挑选梭子蟹:从外观到活力,三招辨别新鲜度
小沈的经历提醒大众,选购梭子蟹时,不能仅关注外观是否 “鲜亮”,还需掌握科学的挑选方法,避免买到不新鲜或品质不佳的蟹。结合海鲜市场摊主的经验与专家建议,挑选新鲜梭子蟹可从 “看、按、掂” 三个维度入手:
1. 看外观:辨颜色、观活力
新鲜梭子蟹的蟹壳呈自然的青灰色或青褐色,光泽均匀,无斑点、无划痕,若蟹壳发黄、发白,或出现局部暗沉、发黏,说明蟹已不新鲜,可能存放时间过长或已开始变质。蟹腹(腹部甲壳)应洁白干净,无黑斑、无黏液,雌性蟹的蟹脐饱满,雄性蟹的蟹脐紧实,若蟹腹出现黑色斑点或黏液,可能是内部组织腐烂的信号。
同时,观察蟹的活力 —— 新鲜蟹放入手中时,会挣扎扭动,蟹腿蹬力十足;将蟹翻扣在桌面,新鲜蟹能迅速翻身;用手触碰蟹眼,蟹眼会快速收缩,这些都是活力充足的表现。若蟹放入手中后毫无反应,或翻扣后无法翻身,说明活力已严重下降,肉质可能已松散。
2. 按蟹体:查紧实度、判肉质
用手指轻轻按压蟹的腹部甲壳和蟹腿节(蟹腿靠近身体的关节处),新鲜蟹的按压手感紧实,松开后能迅速回弹,说明蟹肉饱满,水分充足;若按压时感觉软塌,回弹缓慢或无回弹,说明蟹肉已流失水分,肉质松散,可能已不新鲜。
还可轻轻捏蟹腿 —— 新鲜蟹的蟹腿坚硬,捏不动,若蟹腿发软,甚至能轻易捏变形,说明蟹已死亡或濒临死亡,不宜购买。需注意,部分摊主会用 “绳子捆蟹” 增加重量,挑选时可要求摊主解开绳子,以便更准确判断蟹的活力与体型。
3. 掂重量:比大小、估密度
同等大小的梭子蟹,手感越重的品质越好 —— 较重的蟹,说明体内肉质饱满,水分含量适中;若手感轻飘飘,可能存在 “空壳” 情况(蟹肉未长饱满),或内部已开始腐烂,水分流失。一般来说,挑选雌蟹(俗称 “母蟹”)可选择壳宽 10-12 厘米、重量约 300-400 克的,此时蟹卵饱满;雄蟹(俗称 “公蟹”)可选择壳宽 12-14 厘米、重量约 400-500 克的,肉质更紧实。
此外,选购时还需注意蟹的 “来源”—— 正规菜场或超市的海鲜摊位,通常会提供蟹的产地与捕捞时间信息,优先选择 “当天捕捞”“近海直供” 的蟹,避免购买来源不明、存放时间过长的冷冻蟹(冷冻后蟹肉易流失水分,口感变差)。
四、梭子蟹食用指南:处理方法、保存技巧与禁忌人群
即使买到新鲜梭子蟹,若处理不当、保存有误或食用人群不当,仍可能引发健康问题。正确食用梭子蟹,需注意以下三方面:
1. 彻底处理:摘除不可食用部分,清洗干净
食用梭子蟹前,需先进行彻底处理:第一步,用牙刷蘸清水,仔细刷洗蟹壳表面、蟹腹缝隙及蟹腿关节处的泥沙,避免残留污染物;第二步,用剪刀剪开蟹壳,摘除两侧的蟹腮(羽状组织,是呼吸器官,易积累细菌与杂质)、蟹心(位于蟹壳中央,呈六角形,性寒,传统认为不宜食用)、蟹胃(位于蟹头胸部下方,呈三角形,内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第三步,将蟹身切成小块,蟹腿剪开,方便烹饪时入味,也便于食用时剥壳。
需特别提醒,处理蟹的过程中,若不慎被蟹钳夹伤,需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碘伏消毒,若伤口较深或出现红肿、疼痛,需及时就医,避免感染(蟹钳可能携带海洋细菌)。
2. 合理保存:现买现吃为主,剩余需妥善储存
梭子蟹的最佳食用状态是 “现买现吃”—— 活体梭子蟹保活时间短,常温下(20-25℃)可存活 6-8 小时,若温度较高,存活时间会缩短至 3-4 小时,且容易滋生细菌。若一次购买过多,无法当天食用,需分情况保存:


短期保存(1-2 天):将梭子蟹用湿毛巾包裹(保持湿度,避免脱水),放入冰箱冷藏层(温度控制在 5-8℃),冷藏时需将蟹腹朝上,避免蟹膏或蟹卵流失,食用前需检查蟹的活力,若已无生命迹象,需彻底加热后食用。
长期保存(1 周以上):将梭子蟹清洗干净,摘除不可食用部分,切成小块后装入密封保鲜袋,挤出袋内空气,放入冰箱冷冻层(温度低于 - 18℃);也可将蟹蒸熟后,拆出蟹肉与蟹黄,装入密封盒冷冻保存。冷冻后的梭子蟹取出食用时,需彻底加热(如蒸 20 分钟、煮 15 分钟),避免食用生冷海鲜引发肠胃不适。
3. 禁忌人群:这些人需慎食或禁食
梭子蟹虽美味,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以下人群需格外注意:
过敏体质者:梭子蟹属于高蛋白海鲜,易引发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类人群应绝对禁食。
痛风与高尿酸患者:每 100 克梭子蟹的嘌呤含量约为 150-200 毫克,属于中高嘌呤食物,嘌呤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尿酸,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食用后会加重病情,缓解期患者也需严格控制食用量(每周不超过 100 克),且需避免同时饮用啤酒、食用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
心血管与肾病患者:梭子蟹的胆固醇含量较高(每 100 克约 120 毫克),且钠含量不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食用过多易导致血脂升高、血压波动;慢性肾病患者因肾功能不全,无法有效排出体内代谢废物,食用高蛋白的梭子蟹会加重肾脏负担,这类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食用及食用量。
消化功能较弱人群:梭子蟹肉质虽嫩,但蛋白质含量高,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胃炎患者、胃溃疡患者)食用后,可能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建议这类人群少量食用,且选择清蒸等易消化的烹饪方式,避免食用油炸或辛辣调味的蟹。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孕妇食用梭子蟹需格外谨慎 —— 蟹性寒,过量食用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且梭子蟹若未彻底煮熟,可能携带细菌或寄生虫(虽茗荷无害,但需警惕其他病原体),建议孕妇少量食用彻底煮熟的蟹,且避免食用蟹爪(传统认为蟹爪有 “活血化瘀” 作用)。哺乳期女性食用过多蟹,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导致婴儿出现腹泻等不适,需控制食用量。
此外,食用梭子蟹时还需注意 “饮食搭配”—— 避免与葡萄、柿子、石榴、茄子等含鞣酸较多的食物同食,鞣酸会与蟹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沉淀物,引发腹胀、腹痛;也不宜与冰镇饮料、西瓜等寒性食物同食,以免加重体内寒气,导致腹泻。建议搭配生姜、紫苏叶等温热食材烹饪,既能中和蟹的寒性,又能提升风味。
在浙江宁波的一家海鲜餐厅,主厨李师傅每天都会处理数十斤梭子蟹,他分享了自己的 “安全食用心得”:“处理蟹时一定要摘除蟹腮,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烹饪时必须保证‘彻底熟透’,清蒸蟹要水开后蒸 15-20 分钟,根据蟹的大小调整时间,确保中心温度达到 75℃以上;遇到顾客询问‘蟹腮有颗粒’,我都会解释是茗荷,让他们放心,很多顾客了解后,反而觉得‘这蟹够野生,吃得更安心’。”
秋季的海鲜市场,依旧挤满了选购梭子蟹的市民,小沈经过这次经历后,也重新找回了对梭子蟹的喜爱 —— 她笑着说:“现在知道是茗荷,不害怕了,下次再遇到,只要仔细摘除蟹腮,照样能吃美味的梭子蟹。” 对大众而言,这场 “粉色颗粒风波” 不仅是一次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 “科学看待食材” 的提醒 ——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注定了食材会存在各种 “特殊现象”,只要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掌握正确的处理与食用方法,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守护好自身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美食   寄生虫   近期   可食用   梭子蟹   颗粒   蟹壳   海鲜   粉色   新鲜   肉质   蟹肉   人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