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这句话流传甚广,甚至成了一些家长奉为圭臬的教育法则。
但真正走入育儿深处你才会发现:
“富”与“穷”并非育儿的核心,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被供养,而是被滋养。
而滋养,靠的不是金钱,而是你给孩子的情绪稳定、生活态度与爱的方式。
很多人一谈起“滋养”,第一反应就是:“可我没钱啊。”
但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
没有钱,也能把孩子养得心里亮堂。
樊登推荐的那本《佐贺的超级阿嬷》,正是最好的注解。
昭广的父亲早逝,母亲无力抚养,把他托付给了年迈的阿嬷。
阿嬷穷,连饭都吃不饱,还要照顾痴呆的弟弟,但她从不抱怨,也不消沉,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她用幽默抵抗苦难,用智慧化解贫穷,用信念托举童年。
哪怕物质贫乏,阿嬷依然把温暖与尊严一分不少地交给了昭广。
我出生于豫西北一个贫瘠的小村庄,家里十二口人,两劳力维持生计。
我一直以为,我的自卑源于“穷”。
但多年后,当我读到心理学书籍才明白:
穷不是问题,穷而没有希望,穷而被羞辱,穷而被父母一遍遍灌输“低人一等”的意识,才是问题。
我小时候,母亲常说:
这些话,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年幼的心里,久而久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自卑。
贫穷的环境没毁掉我,毁掉我的,是穷人家对孩子不断暗示的“羞耻感”。
在《妈妈的银行账户》中,凯瑟琳的妈妈告诉孩子:
“我们有个银行账户,里面有存款。”
家里再难,她也从不让孩子担忧,总是说:“我们还有银行呢。”
孩子因此觉得安心、自豪,甚至认为自己家的“银行存款”是别人没有的荣耀。
直到凯瑟琳长大,把稿费支票交给母亲,说:“您可以存进账户了。”
母亲却坦白:
“我从未进过银行。只是我不想让你们觉得没有退路。”
是的,她从未给孩子提供真正的金钱保障,却给了他们最稳定的安全感。
那是一位母亲,在风雨中的情绪稳定,是她告诉孩子:
“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有地方可去,都值得被善待。”
孩子是看着大人活着,慢慢学会活着的。
你在穷时抱怨、哀叹、责怪命运,他就会觉得自己注定不如人;
你在难中咬牙、自持、不失温度,他就会学会面对、转身、成长。
你若自怨自艾,孩子就容易自轻自贱;
你若坦然豁达,孩子自然笃定从容。
家长的态度,就是孩子的世界观种子。
富养和穷养,都只是物质的表象。
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是你如何面对生活,是你是否相信自己值得,是你在困境中能否传递出一点光。
你不需要很富,但你要很爱;
你不一定优秀,但你要温和;
你不总能给得起,但你要始终在。
愿我们都成为那个哪怕囊中羞涩,也能给孩子最深滋养的大人。
因为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那双温柔坚定、不轻言放弃的手。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