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33元,瑞幸12元!价差3倍,利润反超20%?谁更暴利?

咖啡战争:一场关于价格、口味与生存的暗战。

在上海浦东后滩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两家咖啡店——星巴克与瑞幸,仅相隔百米,静默地对峙着。

它们代表着两种模式、两种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哲学

而一场持续十小时的实地调研,揭开了这场“咖啡战争”中一些令人惊讶的真相。

三倍销量,却打成平手?单价的较量

调研选择了一个普通周二,从早晨7点营业开始至傍晚5点半结束,分三班人力全程记录两家门店的消费数据。

结果令人意外:瑞幸卖出了466杯饮料,星巴克仅142杯。瑞幸的销量近乎星巴克的三倍。

然而,当计算单日营收时,差距却被迅速拉平——星巴克日均收入约4971元,瑞幸为5872元。原因再直接不过:星巴克的客单价高达33元,而瑞幸仅12元。

也就是说,尽管瑞幸凭借爆单模式在销量上碾压对手,星巴克却凭借高昂定价守住了营收的基本盘。某种程度上,这仿佛是一场“量”与“价”的经典对决

但故事远不止于此。

调研者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星巴克的消费曲线存在明显的高峰与低谷,午间繁忙,午后迅速冷清,关门前一小时仅卖出6杯;

瑞幸全天销量分布更为平均,下午仍不断有人下单,其中很多甚至不是咖啡——而是奶茶类饮品。

这背后其实是两家品牌在产品策略上的根本差异:星巴克仍然主打“功能性咖啡”,而瑞幸早已转型成一家“咖啡因饮料公司”,兼容咖啡与茶饮,覆盖更广泛的消费场景和客群需求。

谁更赚钱?藏在成本里的真相

尽管营收接近,盈利能力的差距却非常明显。

通过构建单店财务模型,调研团队估算了房租、人力、原料、折旧等关键成本项。结果是:瑞幸门店净利润率高达20%,而星巴克勉强收支平衡,甚至略有亏损。

星巴克败在哪?——高成本。

其门店面积达120平米,地处十字路口优质区位,月租金约4万元(且尚未计算可能的商业折扣);装修投入约120万元,分摊至每月折旧也不低。

反观瑞幸,面积仅70平米,位置稍偏,月租1.6万,装修成本60万,人力配置则与星巴克相当。

换句话说,星巴克用更高的成本支撑起了与之不匹配的销售规模,而瑞幸则凭借“小店模型”和高周转策略,实现了更优的单位经济。

但这是否意味着星巴克中国已沦为“不良资产”?

也不尽然。有两点值得注意:

估值之谜:为什么星巴克门店“更贵”?

即便星巴克门店盈利能力逊于瑞幸,但前者的单店估值却高达77万美元,是瑞幸(40.5万美元)的近两倍。这不是资本的误判,而是背后另有一套逻辑。

首先,瑞幸目前在美股粉单市场交易,流动性差、定价机制不完善,实际价值可能被低估。若回A股或港股上市,市值大概率会上涨。

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看中的是星巴克中国未来的“改造空间”。

目前星巴克的产品结构仍偏传统咖啡,价格高、新品慢、本地化程度低。如果能引入瑞幸式的爆品策略——如生椰拿铁、橙C美式等“咖啡奶茶化”产品,同时降价30%,完全有可能激活销量。

再加上星巴克的品牌影响力在三四线城市仍有绝对优势,不少消费者仍视其为“打卡圣地”。这份品牌溢价是瑞幸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换句话说,收购星巴克中国,其实是一场“瑞幸化改造”的赌注:资本试图通过换产品、降价格、轻运营,释放其被压抑的盈利能力,再打包上市,赚取经营与资本的双重利润。

星巴克与瑞幸,看似对峙,实则也在互相学习。

瑞幸早已不再满足于做一家“线上咖啡店”,开始尝试开设空间更大、体验更优的旗舰店,向“第三空间”靠拢;而星巴克也终于在中国推出“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策略,试图拓展茶饮市场。

但无论如何,中国咖啡市场的主旋律已经改写。它不再是由文化和空间主导的体验型消费,而变成了一场围绕价格、速度和口味的效率游戏。

9块9的瑞幸、库迪、幸运咖们正在用低价培养新一代消费者的习惯。而当星巴克终于也放下身段、转身迎战之时——或许就会发现,最强悍的对手,其实是它自己曾经忽略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3

标签:美食   价差   暴利   利润   咖啡   销量   中国   资本   成本   策略   市场   空间   人力   咖啡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