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小时候跟妈妈亲是本能,长大后还能跟妈妈亲是本事!
生活中,我们常听说那些叛逆、与父母疏远的孩子,但实际上,与妈妈保持亲密关系的孩子也并不在少数。
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妈妈,这个粥很好喝,我特意给你点了一份!”“妈妈,这个鸭蛋很好吃,拿回去晚饭吃!”...
这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和妈妈在食堂共进晚餐时的贴心对话,温暖而自然。
“妈妈,工作有点累,好想放个假出去玩一下!”“我成为我们单位篮球主力了,这是我的海报”...
这是工作两年的男孩仍与妈妈分享生活点滴的真实写照。
“妈妈,身体怎么样?我打听到一个地方,特别适合你住,周末我歇班就带你去看看”。
这是40多岁的男子对母亲的关怀,数十年如一日。
这些妈妈可能不是完美的,但她们却赢得了孩子长久的情感连接。这种亲密关系的背后,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妈妈们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用对的方式种下的种子。
那些能与孩子一直保持亲密关系的妈妈,大多做到了以下四点: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来学习行为模式。
一个孝顺老人的妈妈,不用言语说教,孩子自然从她身上学会了尊重与爱。
从我记事起,我的妈妈就特别孝顺老人。她关注爷爷奶奶的饮食起居,有好吃的就打发我给爷爷奶奶送,每到秋天,就帮他们翻新被褥,当叔叔婶婶们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时,她总是帮忙代劳。
我的那些一直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朋友们,也无一不是孝顺老人的典范。
这种孝顺的行为传递了家庭的责任与温情。
从小耳濡目染,我感觉对老人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
和妈妈亲,是一种温暖的感觉。
妈妈可能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对待上一辈的细碎举动,就是我心中的标尺,让亲子间的情感有了代代相传的温度。

爱做家务的孩子,更懂得爱生活、爱身边的一切。
懂得放手的妈妈,反而能培养出更有能力的孩子。这种能力最终转化为孩子对妈妈的感激与亲近。
孩子有天然的学习成长的愿望,如果从父母那里得到很多,就会把这些兑换成情感进行回馈。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做很多事情。农田里的活,除草、翻地、收获果实。针线活,缝衣服、做沙包、用缝纫机。做饭,熬粥、蒸馒头、炒菜等等。各种生存技能,都一一传授给我。
每次想起小时候看着妈妈做事的情景,都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是妈妈教会了我如何独立生存,如何在琐碎的事情中寻找美好。妈妈也记得教我学习的样子,这份共同成长的记忆,让亲子关系在独立中愈发紧密。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一项长期追踪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长大后与父母关系更亲密的比例高出1.5倍。研究人员解释,共同劳动创造的不仅是技能,还有共同回忆和相互理解的空间。
妈妈帮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不仅赋予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在烟火气中让孩子读懂生活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会的长期追踪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情绪的积极回应,能让孩子成年后拥有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我的妈妈总是看我的优点,并给予真诚的赞美!
“你写的字真好看!”“你穿这身衣服真漂亮!”“你炒的菜真好吃”“你学东西真快!”......
虽然我不是班级里最优秀的那一个,但妈妈总是以我为骄傲。在很多人不看好女孩子上高中、上大学的时候,妈妈却一直支持我读下去。
当我感到不舒服,想坚持去上学的时候,妈妈却劝我先休息,并给我吃平时舍不得吃的黄桃罐头、大鸡腿。
妈妈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理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这样的妈妈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而是选择先建立连接,再纠正行为。
当孩子难过时,她们不说“没事的”,而是说“我知道你很难受,我们一起想办法”;当孩子迷茫时,她们会肯定“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妈妈为你骄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情感回应会让孩子大脑释放多巴胺和催产素,感受到幸福与安全。这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会成为孩子自信的底色。他们知道妈妈永远是自己的情绪港湾,自然愿意敞开心扉,让亲子关系在共情中愈发深厚。

妈妈的乐观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乐观的妈妈从不会被生活的琐事击垮。
很多妈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任劳任怨,从不抱怨生活。
过去的生活多艰苦啊,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农活没有自动化工具。但是她们从不抱怨环境,而是用双手去改造一切。
夏天,把西瓜放到冷水缸里,吃上几片,就感到分外凉爽。怕孩子热睡不着,也怕被蚊子咬,就拿着蒲扇给孩子扇一晚上。
冬天,用火炉把家里烧得暖暖的,给孩子做厚厚的棉衣,怕早上穿起来太冰凉,还要放火上烤一烤。
怕天气不好,来不及收庄稼,就起个大早,抢在坏天气前抢收。
现在没有那么艰苦的条件,但是很多妈妈依然用自己的别样乐观激励着孩子,教会孩子:重要的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如何和拥有的东西相处。
妈妈们这种积极的形象,早已扎根我们心中,对妈妈只有敬佩,没有嫌弃。
叙事疗法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就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不抱怨现状的妈妈,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构建积极人生故事的能力。
当遇到坎坷时,妈妈那种热爱生活的态度总是激励着我,动力满满。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靠近妈妈,因为从妈妈身上,他们能获得前进的力量。

亲子关系从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妈妈用正确的方式,为孩子种下感恩、独立、自信、乐观的种子。
孝顺的言行让情感有了根基,劳动的实践让成长有了力量,情绪的守护让心灵有了归宿,乐观的态度让未来有了光芒。
事实上,“跟妈亲”的密码很简单:妈妈在孩子心中种下爱与成长的种子,孩子便会用一生的亲密与温暖来回应。无论孩子长到多大,走得多远,那颗被爱滋养过的心,总会找到回家的路。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