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入中伏,中伏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俗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中伏是三伏当中最热的一个阶段,我们在饮食上,还有生活起居方面都要按照中伏的气候特点,适应高温潮湿的湿热天气,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以免被暑气所伤。今天中伏第一天,记住“吃三样,做二事,忌一事”习俗,安康幸福过中伏!
一、吃三样
1、吃伏面
中伏也叫二伏,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饮食习俗。二伏天气炎热,身体能量流失较快,面食富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中伏吃面是一种习俗,也是补充营养、多福好寓意,吃伏面可以帮助身体补充流失的能量。伏面的做法很多,炸酱面、鸡蛋西红柿面、茄子面、打卤面、凉面、油泼辣子面、炒面等,有人喜欢吃过水面,面条煮好后用凉水过凉,拌上蒜泥,浇上卤汁鲜香可口。有人喜欢直接吃汤面,浇上不同的浇头,进入二伏,天热高温多雨,很容易中暑、肠胃不适,就得来碗热面出出汗,可以通过发汗来“去恶”。这个面味道鲜又好吃,香辣除湿气,最适合伏天了。
食材:鲜面条,葱末,大蒜,辣椒面,生抽,醋,盐,花生油。
做法:1、把面粉和清水按照配比加入压面机,用面条机压出来新鲜面条,如果都没有,那就买现成的鲜面条。2、锅里加入清水烧开,煮上面条,盖上盖子,开锅后面条浮起就熟透了,把面条捞出备用,不要时间长了。3、大蒜剁成蒜蓉,葱切丁。碗里加入2勺生抽,少许盐,1勺老醋拌匀。4、把面条分装到盘子里,要是吃饭的人多也可以放在盆里,把面条里倒入调好的料汁,顶上撒上蒜蓉和葱末,烧热油,泼上即成。5、香辣鲜美,超好吃,如果有青菜可以一些,我家隔三差五就会吃,入伏更要吃。这样煮面条,好吃不沾最适合夏天,晒到朋友圈,朋友:你太会吃了!
2、吃伏姜
民间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装入器皿后盖上纱布在太阳下晾晒,等到充分融合后即可食用。伏姜可以使人身体发热,促进血液加速循环,带走身体里多余的热,同时也能起到消除肌寒和病菌的作用。正逢子姜上市,多做一些存放在冰箱里,早起吃上几片,安安稳稳度过伏季, 糖醋子姜做法可以很讲究,也可以极其简单,这样不去皮、不焯水、不上色,直接生拌,放冰箱隔夜就能吃。
食材:生姜、盐、冰糖、白糖、白醋
做法:1、子姜洗净,晾干切薄片,用适量盐腌渍片刻,杀杀辣气,腌出的姜汁,可以做一大杯撞奶。2、冰糖敲碎拌入,撒上白糖拌匀,最后浇上米白醋 ,用红醋的话,就是那种红姜,然后装进无水无油的玻璃罐子,密封好,放冰箱冷藏保存。3、头天晚上做好,第二天一早起来就能吃了。
3、吃伏羊
民间老话说:“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大夫开药方。”据民间故事传说,古时某父子俩得了怪病,久医无效,悲观失望。忽有一老人告之曰,入伏后每天吃伏羊,七天一只,喝汤食肉,七七四十九天后,必见奇效。父子俩听而试之,吃了1只羊后,咳嗽消失;吃了3只羊后,没有气喘。又连续吃了7只羊,脸色红润,行走如飞。众人纷纷效仿,一时间,这一带再也没有了生此病的人了,伏天里吃羊便成了一种习俗。直至今天,人们吃羊肉、喝羊肉汤,称之为“吃伏羊”。
食材:带骨羊肉、生姜、土豆、葱、盐
做法:1、将切好的带骨羊肉、生姜、大葱洗净,白萝卜切小块洗净。2、冷水下锅,倒入带骨羊肉开中火加热,产生浮沫后将血沫捞出。3、加入生姜、大葱和配菜,冷水中火熬煮半小时。然后加入准备好的白萝卜或土豆等配菜,加入少许食盐。4、待配菜断生后即可出锅。
二、做二事
1、贴三伏贴
我们的老传统中三伏天,很多人都会去贴三伏贴,减轻身体的病痛,尤其对于老年人更是如此,老传统别忘了。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的理疗方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发展形成的,夏季三伏天,充分利用自然界的阳气,使用药物贴敷特定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温通经络,主要是用于治疗一些虚寒性质的疾病,如感冒体虚、风寒风湿、肺系疾病、脾胃疾病,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 三伏贴具有增强免疫力,化瘀止痛,疏通经络的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2、防中暑
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要勿暴晒,多喝水,防止中暑,这个时间段防暑降温是主要的事情。
三、忌一事:忌贪凉
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贪凉,吃冰糕、冰淇淋来降温,其实炎炎夏季,尤其儿童和中老年人忌食冰品是最好的,防止贪凉肠胃受不了。
来源 峰儿厨房公众号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