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的心跳声,因一份协议的签订再度加速。6月,横跨25天的中美连谈,终将世界最紧张的供应神经——稀土——拉回谈判桌。
根据IMF与全球资源研究会最新月度报告,5月,全球稀土价格较去年同期暴涨48%,美欧日三地相关产业链损失预估合计达920亿美元,供应瓶颈的紧张气氛前所未有。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2025年度,美国高端制造业对稀土的进口依赖度已攀升至85%。电动汽车、5G基站、军用雷达等领域,稀土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原料。而自2025年4月中国实施更为严格的稀土出口许可机制后,全球汽车与高科技企业的生产节奏被迫调整。
福特汽车的财报会上,首席运营官坦言现有稀土磁铁库存仅能支撑两个月。日本铃木集团直接发布停牌通知,欧洲多家大型企业启动原材料应急预案。供应链断裂的威胁,正如一只无形之手,掐住了全球科技、工业的咽喉。
美国政府在此背景下连续出台限制措施,试图以科技封锁、人才壁垒、软件禁运等手段反制中国。美国商务部于5月发布的AI芯片出口管控新规,成为压垮中美经贸信任的稻草。芯片设计软件禁令及对部分中国留学生签证的收紧,进一步加剧了技术与人才的双向阻断。
伦敦会晤,成为局势逆转的关键节点。6月初,全球主要稀土采购国代表云集伦敦,试图斡旋中美之间的僵局。
美国代表团在谈判中频繁释放缓和信号,甚至不吝对外透露“愿访华”的政治姿态。25天的高强度磋商,每一项议题都被反复推敲。
6月24日,双方终于在框架协议基础上,补充深化了谅解细节。中国同意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稀土出口申请,前提是美方取消伦敦会谈前后实施的所有对华制裁,包括高科技、教育、软件及乙烷等领域的贸易限制。美国的四步让步,实为“稀土换解禁”的明码标价。
权威数据显示,协议签署当日,全球稀土期货市场瞬间波动剧烈,交易量创下年度新高。市场普遍预期,中美关系的这次重大转折,将重塑全球高端制造业的空间格局。
中国过去三十年,在稀土领域持续投入与技术攻关,成功建立了从资源开采、分离提纯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
全球稀土原材料产量中,中国占比高达62%,而高纯度稀土金属产量更是超过80%。正因如此,中国能以“外科手术式”出口许可制度,精准调控全球供应。
业内分析认为,即便协议达成,中国依然牢牢把握稀土的战略主动权。许可证制度不仅有利于防范稀土流向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企业,还能针对性地限制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出口。
美方即使解除了制裁,获取稀土仍需经过中方严格审批。美国在芯片、设计软件与高端设备上的封锁手段,被中国以稀土为杠杆实现了有效反制与交换。
值得注意的是,稀土不仅是产业链的关键原料,更是全球技术、资本与政策博弈的棋子。美国政府面对国内制造业、军工和汽车行业的巨大压力,已无法承受长期“被卡脖子”的风险。
特朗普团队在7月4日独立日前夕公布协议,是在为自身执政成绩“故事化”,试图稳住企业及选民信心。
尽管美方做出多项让步,协议的深层悬念依然未被揭开。美国能否真正获得长期、稳定的稀土供应?中国又是否会在许可证审批上“精准调控”,甚至为下一步谈判保留更多筹码?市场对此众说纷纭。
有分析认为,随着全球新能源转型加速,稀土市场需求只增不减。美国虽已加大对本土稀土资源的投资,但从开采、分离到规模化应用,技术与环保压力巨大,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替代。
欧洲、日本等国也开始布局多元化供应,但产业链迁移的高昂成本与复杂性,让“去中国化”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资本市场对未来走势高度敏感。6月下旬,稀土相关企业股价波动明显,部分企业因“中美稀土协议”利好提前布局。
与此同时,欧美多家智库警示:资源型产业链的脆弱性,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地缘格局,任何一方在稀土上的松动都可能引发多米诺连锁反应。
中美25天谈判,协议的签订远未让所有问题画上句号。稀土作为高度战略化的资源,已从单纯的贸易议题,跃升为全球产业链安全与技术竞争的核心。
中国以稀土为筹码,赢得了主动权和议价空间。美国虽暂时获得喘息,但长期依赖难以破解。美方在技术、资金、渠道上的优势,正与中国的资源、政策和产业体系进行新一轮深度博弈。
全球化时代,任何单一瓶颈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震荡。对于全球制造业来说,稀土绝不仅是金属元素,更是未来产业与地缘政治的“风向标”。协议达成,只是新博弈的起点。
未来,谁能把握稀土这张牌,谁就能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悬念仍在继续,博弈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5-06-28 08:27:中美确认!美媒:“重大突破”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