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人暴躁、却对外人和气的人,是什么心理?真相很扎心

我们村一位叔叔,是出了名的“老好人”。

在我印象中,他走在外面,对谁都笑呵呵的,从不发脾气。

而且,他的心肠特别好,谁家有事,他第一个冲在前面。

他给村里人修房子,一修就是一两个月。别人都结工钱,他是纯义务帮忙。

谁家老人生病了,他天天跑前跑后,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人家的儿子。

我上学那会,有时候天气不好,走泥路去学校不方便。他知道后,二话不说,骑着摩托车就送我。

我一度以为,当他的家人,应该很幸福。

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有一次去他家玩,正碰上他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骂人。

他骂老婆:“衣服都洗不干净,你是猪脑子吗?这村里还有谁比你更差劲?”

骂完老婆,他又骂女儿:“一天天就知道玩,屋子也不知道扫一下,当心我收拾你!”

看他凶神恶煞的样子,我吓坏了,赶忙回了家。

后来我问我妈:“叔叔不是人很好吗?怎么对婶婶那么凶?”

我妈叹了口气,说:“人都是这样的,在外和和气气,在家乱发脾气。”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为什么有的人,对家人暴躁、却对外人和气?这是什么心理?

真相很扎心。

一:家里可以施展“权利”

我们常说“家是避风港”,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家不是港湾,而是他们享受“控制感”的地方。

因为在外面,他们太无力了。

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应付领导、胜任工作、应对同事,这种无力感,会让他们很有压力。

而回到家,尤其在面对比自己更弱势的家庭成员时,他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把压抑了一整天的怒气、焦虑、压力,全部倾泻出来。

这其实,是一种“权力的错位释放”。

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外受到压抑、无法表达权威感时,就容易在家庭中“控制弱者”,来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这种控制,经常表现为命令、否定、批评、甚至暴力。

而被控制的对象,通常是配偶、孩子,或者老去的父母。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男人,在公司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回家却对老婆大声斥责,打骂孩子。

或者一个女人,在外面温婉体贴,回到家,却常常拿孩子出气、数落老公没本事。

这就是一个人在“权力失衡”时,为了自我修复,做出的本能“调节”。

二:情绪的转移

很多人说,为什么他(她)回家就不能控制情绪?明明对外人很克制啊?

其实,他们并不是控制不了情绪,而是“选择性地控制”。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叫“情绪的置换”。

我们听过一个经典的故事,叫“踢猫效应”。

丈夫在公司受了气,他回到家,把妻子骂了一顿。受了气的妻子,又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骂了一通。

孩子回到房间,看到在角落里睡觉的猫,气得一脚就踢了过去。

这,就是情绪的“置换”,也就是转移——你把情绪从“不敢发的对象”,转移到了“可以发的对象”身上。

很多人,内心其实是自卑、怯懦的,面对公司领导、同事、陌生人,他有脾气不敢发。

于是,回到家,就把这没发泄的情绪,转移到了家人身上。

他对妻子发脾气,并不是真的因为妻子说错话;妻子对孩子发脾气,也不是因为孩子跳了几下。

他们发脾气,只是需要一个发泄口,补偿内心的挫败感而已。

这种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往往是无意识的。

所以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

“我不是故意冲你发火的。”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突然就爆了。”

“我其实不是讨厌你,我只是太累了。”

这就是真相:

我们在最亲密的关系里,不自觉地暴露出最真实、最脆弱的那一面。

只是,我们表现的方式错了——我们选择攻击,而不是求助。

三:“道德补偿”

有这样一种人:

他在外,对谁都特别客气,笑脸迎人,跟同事说话声音都轻轻的。

可一回到家,他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样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声吼人,一不如意就甩脸子。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他在外那么有耐心,为什么在家却像变了一个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机制,叫做:“道德补偿”。

就是人在做了自己都觉得“不太好”的事后,会想办法弥补。

比如一个人刚刚对家人大吼大叫,自己心里其实是知道不对的,但他不一定敢直接回去道歉。

那怎么办?

他就开始在别的地方“补偿”——对朋友特别温柔,对同事特别体贴,对陌生人耐心又热情。

仿佛在说:“你看,我其实是个好人。”

只不过——他补偿的对象,搞错了。

该道歉的,是家人;该修补的,也是亲密关系。

但他却把温柔和善意,都用在了外人身上。

四;创伤的“循环”

我之前提到过一个词“代际传递”。

就是某些东西,它会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但这些东西,它不一定是“宝”,而可能是“创伤”。

比如一个孩子,他父母对他特别暴躁,只要一不如意,父母就吼他、打他、骂他。

那他在成长过程中,从没学会如何用正确、友善的方式,去沟通和处理问题。

等他当了父母,他不自觉就用记忆中熟悉的那一套,去养育他的孩子。

而他的孩子,也同样没有学会如何好好沟通,于是,就这样,一代一代暴躁下去。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创伤循环”。

于是,很多人,一边忍受着“自己曾被伤害”,一边又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伤人的那一方”。

他们并不是不想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伴侣,只是,没有人培养过他爱人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好好沟通的能力。

五:破局,从“意识到”开始

很多人说:“我也不想这样啊,可我控制不住怎么办?”

我们需要知道,它不是“脾气不好”这么简单,它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心理因素。

但只要我们意识到:

我们不是不能控制脾气,而是在“选择性控制”;

家人是安全的,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攻击;

我们可以打破代际创伤。

那我们,就能一点点修复这种模式:

在外有情绪,不急着咽下,学着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家也练习尊重。再累,也别随意发脾气;

给自己一点反思空间,每次情绪爆炸后,问问:我是真的在生他的气,还是在发白天没发出去的火?

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试着对自己说:

“从现在开始,我想试着不再这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美文   和气   暴躁   外人   真相   家人   心理   情绪   孩子   在外   创伤   脾气   同事   妻子   对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