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拉比卡天堂”到“咖啡冠军之城”:她们的热爱,点亮云贵咖啡发展之路

她们来自云南与贵州,因咖啡而相逢。11月25日上午,一场关于咖啡的分享与交流,在满室生香的暖意里悄然开始。这不仅仅是一场分享会,更是一次风土与杯盏之间的溯源之旅。

来自云南产地的耕耘者与贵阳本地的咖啡主理人,带着各自的故事在此相聚。他们的讲述,从一粒咖啡豆的故乡开始,延伸至一杯咖啡在城市的诞生,共同铺开了一幅关于种植、制作、风味与生活的长卷。在这里,云南与贵州的相遇,是风土的共鸣,也是匠心的回响,共同探索着从“共生”到共荣的产业未来。

“对的咖啡”创始人胡颖:用一把小铲,深挖一杯“对的咖啡”

“我们就是用一把非常小的铲子,在咖啡产业链里面不断地深耕。”在创享会上,“对的咖啡”创始人胡颖这样形容她的咖啡事业。对她而言,一杯咖啡,是递往精彩咖啡世界的一封邀请函。

与咖啡的缘分,要回溯到贵阳一中的备考岁月。那时,一杯麦斯威尔速溶咖啡,是提神的黑色饮料,却为她埋下了事业的种子。毕业后,渴望“生活有趣一点”的她,在贵阳一条没落的街道,租下了第一家店。创业之初,店里连一台像样的咖啡机都没有,仅凭一把摩卡壶,她和伙伴们开启了从零认知咖啡的珍贵旅程。

对风味的追寻,让她从吧台走向赛场。2015年,她荣获世界咖啡师大赛(WBC)中国冠军;2016年,她更代表中国跻身全球前12,成为首位闯入半决赛的中国选手。国际赛场的洗礼,为她打开了全球咖啡产业的全景图。

“我真正看清了,从种子到杯子,是一场专业的接力赛,”胡颖总结,“地域从来不是品质的边界,认知才是。”

这份认知,驱动她飞越半个地球,去追寻风味的源头。站在哥伦比亚海拔近两千米的咖啡林中,她说自己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撼,“我竟为了咖啡,到了地球另一端!”这份亲历原产地的触动,让她彻底被精品咖啡的深邃世界所征服。

因此,“对的咖啡”自创立起,就做了一个在市场上看似“不理性”的决定:坚持使用身价四位数的精品咖啡豆来制作一杯日常的牛奶咖啡。“就像比赛中对待评审一样,现在,我想把这杯咖啡呈现给每一位普通的顾客。”尽管成本高昂,但她坚信,呈现真实的精品,是一切的前提。这款“冠军牛奶咖啡”,也由此成为了许多顾客的心头好。

“咖啡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每一双手都带着热爱,”胡颖说,“我一往无前的动力,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最后,她将祝福送给所有人,“愿你的生活中,也有一杯‘对的’好咖啡。”而她口中的“咖啡”,早已超越了饮品本身,它可以是你所热爱的任何事物,是那份激励你持续学习、思考与热爱的光芒。

吾界咖啡主理人强华:让世界品尝贵阳的咖啡

“初识、初创、初行、初心,这四个词汇承载着我这12年对咖啡世界的探索和热爱。”创享会上,吾界咖啡主理人强华这样总结她的咖啡人生。

强华与咖啡的故事,起点在2012年的贵阳。那时,咖啡仍是小众爱好,提供精品手冲的门店屈指可数。一次偶然的机遇,一杯散发着柑橘甜香与坚果温润尾韵的手冲咖啡,为强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种层次丰富的口感让我瞬间着迷。”这惊艳的初识,加深了她对咖啡的认识。

带着这份悸动,强华于2013年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门店。创业之初,她意识到自己学会的仅是“如何做一杯咖啡”,远未触及“如何做一杯好咖啡”的本质。为了追寻答案,她踏上了遍布全国的学习之旅,从拿铁到复杂的手冲,用数年时间潜心钻研咖啡背后的科学与品鉴标准。

同年末,她迈出了深入源头的重要一步,首次走进云南咖啡庄园。这次“初行”让她真切触摸到咖啡风土的脉搏。此后她几乎每年都重返云南产区交流、学习与直采。这段经历让她无比笃信:“从种子到杯子”的每个环节,都是关乎最终风味的专业接力。2017年,她成为中国咖啡联盟的执裁评审,投身于推广中国咖啡的赛事中。2020年,她毅然将“云南咖啡杯中国冲煮大赛”引入贵阳。

“那时没有场地,没有赛台,选手都需要我们一家家去邀约。”她们硬是将门店临时改造,桌柜拼成赛台,为18位选手撑起了梦想的舞台。这份坚持让比赛在贵阳扎根六年,到2023年,贵阳赛区已成长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赛区。

“作为贵阳人,我们要有一种执着的态度,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不一样的贵阳好咖啡,让更多的人因为一杯咖啡而来到贵阳。”强华坚定地说,作为咖啡人,大家肩上还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让更多的中国咖啡人站在世界的咖啡舞台上。

云南省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萍:从佤族主妇到“咖啡冠军”

“我是一个地道的佤族妇女,2010年前我从未见过咖啡,如今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分享会上, 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叶萍这样开场。

叶萍来自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这里热区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适合咖啡生长的地方之一,被赞誉为“阿拉比卡的天堂”,也被誉为“中国精品咖啡第一县”和“中国牛油果之乡”。

过去10多年,叶萍从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成长为带领2000余名咖农走向富裕的产业带头人。这片热土不仅见证了叶萍的蜕变与成长,也见证了孟连咖啡产业的崛起。

2010年,30岁的叶萍以为自己的人生将和其他佤族妇女一样,在家相夫教子,平淡度过,“那时我连咖啡都没见过,更别说喝过了。”

转变始于担任村干部的丈夫带回的消息——富岩芒冒村是种植咖啡的黄金地带,而且咖啡采摘期恰逢农闲,能帮留守的老人妇女增收。这番话点燃了叶萍心中的火苗。2011年,她带领村民成立天宇咖啡合作社,从此与咖啡结缘。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2013年,一场罕见的霜冻让500亩咖啡树濒临死亡,很多咖农都要砍树退社。但叶萍没有放弃,四处请教专家,用锯杆抢救的方式保住了咖啡园。她和丈夫挨家挨户做工作,无偿提供种苗肥料,承诺收成后再扣款。“绝不动摇和退缩,因为发展咖啡已成为了我心中的执念。”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最初那几年,咖啡市场十分低迷,一公斤咖啡鲜果只能卖到两块钱。”现实的残酷让叶萍意识到,“只有提高咖啡的品质,我们才有定价权,咖农才能真正赚钱。”自此,她毅然将重心转移到品质上。她频繁走访专业的咖啡企业与加工厂学习技术,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大城市,参加专业的咖啡品鉴课程,全力推动合作社的咖啡从商业级向精品级转型。直到2018年,叶萍带着合作社的豆子参加云南省咖啡生豆大赛,意外夺冠,之后又连续两年卫冕成功,孟连咖啡从此闻名于云南。

如今,叶萍的合作社种植面积4198亩,覆盖咖农2000余人,每年带动咖农增收1600多万元。走进芒冒村,一栋栋新楼房、一辆辆小汽车,见证着咖啡产业给这个边陲村落带来的巨变。“咖啡让我们的佤族乡亲过上了好日子。”叶萍说,也期待能与大家有更多合作,让孟连优质咖啡豆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让每一位咖农的辛苦付出都能得到回报。

三位讲述者的故事,起点各异,路径不同,却共同指向了从种子到杯子的漫长旅程中,那份对风土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对产业未来的责任感。这次相逢,不仅是地域的联结,更是信念的回响,当耕耘者与创造者携手,当原产地的执着与城市的匠心共鸣,一幅更为辽阔的咖啡产业图景正在缓缓展开——那是一个彼此成就、共享荣光的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美食   阿拉   咖啡   冠军   天堂   贵阳   佤族   云南   中国   合作社   产业   风土   云南省   精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