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发布全球首个茶产业大模型

10月13日,

全球首个面向茶产业的大模型

——“陆羽茶业大模型”

在安徽农业大学发布。

从唐代陆羽的《茶经》为茶学奠基,

到人工智能大模型打开浩瀚茶学研究库,

跨越千年的茶学研究开启了全新阶段。

该模型由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教授领衔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在农业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陆羽茶业大模型”具备“能理解、会推理、可生成”的特征,可根据科研问题自动检索并整合多源知识,实现从数据查询到知识发现的高效转化,为茶树分子育种、病虫害防治及茶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新研究路径。


据介绍,该模型整合了4万余篇茶学文献、5万多个基因数据及千万级文本语料,参数规模达千亿级,涵盖茶科技、茶文化、茶文旅、茶产业等核心知识单元,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茶学知识库”。

系统以基因转录因子、代谢通路、功能注释等结构化数据为基础,首次构建了覆盖茶树遗传、三维分子及茶叶生物学领域的30余万条知识图谱,能够自动生成文献综述并附带超链接引用,支持跨领域知识检索与逻辑推理。通过HTTP接口实现与大模型的动态调用与联动,能够基于知识图谱进行精确问答与推理,支持对茶树基因功能、代谢调控及性状机制的智能查询与知识推荐,实现从数据到知识,再到智能决策的闭环。

在生产端,该模型可识别茶树主要病虫害并给出防治建议,识别准确率超过90%,问答准确率超过85%。研究团队还拓展了模型在茶叶品质评估和茶文旅智能推荐等方向的应用,使其可在科研、种植、加工、消费等环节提供多维度支持。

宛晓春介绍,目前发布的1.0版已具备“看图识病、闻香知味、工艺判品”和古籍智能解读等功能,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2.0版开发,进一步完善模型在茶树育种、病虫害防治、加工工艺、品质鉴定、茶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实现“茶学+智能”的协同发展。

“陆羽茶业大模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探索了农业知识图谱与科研数据的深度融合,为我国茶业科研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研究范式。该成果的发布,将有助于提升茶业的科技化、信息化与标准化水平,推动我国茶业走向更加智能化的发展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科技   农业大学   业大   安徽   模型   全球   茶树   知识   智能   人工智能   图谱   科研   领域   数据   基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