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智驾芯片突围:一颗顶英伟达2颗,中国市场第一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从“电池续航”转向“智能化体验”。无论是能对话、会学习的智能座舱,还是能自主变道、躲避障碍的辅助驾驶系统,其核心都依赖于一块小小的芯片。

然而,就在三年前,这个关键领域还被高通、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牢牢掌控。如今,一家中国企业的崛起,正在打破这种垄断——2024年,地平线以33.97%的市场份额,超越英伟达和Mobileye,登顶中国智驾芯片市场榜首。


从“卡脖子”到逆袭:国产芯片的八年长征

2016年,当余凯创立地平线时,中国智能汽车市场正被海外芯片主导:高通占据80%的智能座舱芯片份额,Mobileye和英伟达瓜分智驾芯片市场。彼时国产芯片的处境,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车企甚至不愿给测试机会”。

转机出现在2020年。随着智能驾驶从L2向L3升级,车企对芯片算力的需求激增,而英伟达Orin芯片高达400美元的成本、Mobileye封闭的技术生态,让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寻求替代方案。地平线抓住机遇,通过“开放授权+定制开发”模式,在2022年将征程5芯片装进了理想L8。这款芯片以128TOPS算力、不足Orin一半的价格,帮助地平线撕开了市场缺口。

此后两年,地平线进入爆发期:2023年出货量突破100万颗,合作车企扩展至30余家;2024年上半年,搭载地平线芯片的车型已达200余款,涵盖比亚迪、理想、长安等主流品牌。

在最新数据中,地平线不仅以33.97%的份额登顶,更将英伟达(28.1%)和Mobileye(19.3%)甩在身后。

技术破局:一颗芯片为何能抵两颗?

而近日,地平线最新发布的征程6P芯片,将这场逆袭推向高潮。这颗芯片集成了4核Nash架构BPU,算力高达560TOPS,比两颗英伟达Orin X(总508TOPS)更强劲。

更深层的变革在软件生态。与英伟达“黑盒交付”模式不同,地平线向车企开放算法架构,支持客户自主开发功能。

产业链的觉醒:从替代到共创

地平线的突围,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集体觉醒。2023年以来,比亚迪自研智能驾驶芯片,吉利投资芯擎科技,长安与地平线成立联合实验室。这种“车企+芯片企业”的深度绑定,正在改变传统的供应链关系。

成本优势成为关键推手。搭载双Orin芯片的小米SU7,智驾系统硬件成本约6000元,而采用征程5方案的车型可将成本压缩至3000元以内。对于年销百万辆的车企,这意味着每年节省超30亿元。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差异足以改写竞争格局。

更深远的影响在数据闭环。使用国产芯片的车企,能够完整掌握车辆行驶数据,为算法迭代提供燃料。某自主品牌工程师透露:“过去用Mobileye芯片,我们连变道决策逻辑都看不到;现在用地平线,三个月就能优化一次算法。”

未来之战:生态竞争才刚刚开始

尽管取得阶段性胜利,国产芯片的真正考验仍未到来。英伟达新一代Thor芯片算力已达2000TOPS,高通推出集成座舱与智驾的骁龙Ride Flex平台,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正如余凯在征程6发布会上的感慨:“芯片行业的竞争,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英伟   芯片   座舱   长安   中国市场   征程   地平线   算法   成本   竞争   智能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