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四川北路的群众影剧院,近日成为热门打卡点。“上海德云社入驻”“本月底焕新重开”“郭德纲会来”,种种议论不绝于耳。上海德云社即将开门迎客!郭德纲将现身
记者从德云社获悉,“具体开业时间尚未敲定,所有方案内容待定”。
虹口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则表示:“德云社剧场场所备案已完成,接下来是演出内容报批,环环相扣。我们做好服务,将审批环节前置,就看德云社这两天的效率了。”

△10月26日,群众影剧院门口
装修中的剧场吸引人流打卡
10月26日,记者现场探访群众影剧院。门口一张9月挂出的海报显示,群众影剧院一层为餐饮商业,二层为德云社上海剧场,“9月起全体餐饮试营业,凭当月群众影剧院任意商家小票,可在每周一中午12:30抽取德云社门票”。
一楼商家包括牛肉面、川菜店,以及一家还未开业的点心店等。消费获得小票后,记者得到商家回复,“大约一周前在群众影剧院门口有现场抽奖,包括餐饮折扣券和门票等。最近抽奖位撤了,具体解释权由二楼剧场负责,剧场有望在下月初开业。”

△群众电影院门口的告示牌

△凭小票可抽德云社门票
一楼的川菜店由于冠名“笑场”,格外引人瞩目,不少过路人将其错认为“德云社”招牌,上下打量。门口的“消费抽德云社门票”海报也吸引市民关注,不时有人停下细看,还有人入内拍照。人流络绎不绝,多为中老年市民。记者看到,通往二楼的楼梯上拉着“二楼未开放,感谢配合”的警戒线,有工作人员在现场仔细打磨楼梯边角、擦拭扶梯等。

△群众影剧院门口能看到“笑场”的照片

△二楼剧场尚未开放
德云社粉丝陈小姐表示:“早就听说上海德云社要开,等了好几年。前年年底在苏州,老郭亲口说要开了。”
附近居民伍先生注意到,一年多前,群众影剧院外立面就悬挂了巨幅德云社海报,今年这一海报又撤下了。

△笑场是川菜店,而不是“德云社”代称
德云社忠实观众李一帆认为11月初看到上海德云社的希望很大:“11月3日,郭德纲将在天蟾逸夫舞台主演《济公活佛》,到时蹲蹲,说不定同时就宣布上海德云社开业了。新剧场只有两百多个座位,据说德云社每个演员队都会来,前几个月一定人山人海。我应该抢不到票了。”
是海派包容
还是“抢滑稽戏饭碗”?
对于德云社在四川北路开馆
网友们怎么看?
老虹口们满是回忆
范志毅小时候不就住斜对面嘛
小学组织来这儿看电影
那时候四川北路多热闹啊

有人盼着德云社能来救场:
四川北路拆来拆去
已不复昔日热闹
希望相声能带动下


但争议也不小
有人吐槽:
以为是听独角戏结果是相声
上海滑稽人得争口气啊


还有人担心:
北方相声能合上海人胃口吗?

不过也有理性声音:
海派文化本来就包容
相声也该有一席之地
总比老剧场荒废着好

在群众影剧院门口,记者看到一位在德云社剧场给老伴拍照的忻姓爷叔。他介绍,自己以前住在隔壁的弄堂,和群众影剧院就差几个门牌号,打小来这里看电影,现在搬走了,听闻德云社要开业的消息,特地回来看看,“这里以前放电影、演舞台剧,格局基本没变,只是以前座位分楼上楼下,现在就一层。”
当被问及是否有兴趣来听相声时,忻姓爷叔的老伴回答:“想来听啊。”
记者又问:“上海本地人对相声感不感冒?”忻姓爷叔说:“不感冒。”
得知记者身旁的是运营方负责人,爷叔阿姨立马抛出了几个问题。
“一张(演出)票多少钱?”“300块钱一张,就可以坐前面。后排估计也两三百元。”
“如果郭德纲来的话,没这么便宜吧?”“他们正常演出的票价还挺贵的,但这是长期要运营的场地。”
“买票通过什么渠道?”“大麦。”
“售票窗口有吗?”“这边没有,都是网上。”
阿姨说:“好多老年人不知道大麦,建议你们在这里设一个售票窗口。”

△10月23日下午,群众影剧院一楼已经营业,吸引了一些路人探访
聊到南北方演出差异,忻姓爷叔认为:“上海本地有独角戏、滑稽戏,北方有相声和小品。北方的相声小品有什么优点呢?它的语言,全国人都听得懂。上海的方言,外地人听不懂,打不开市场。”即便对相声“不感冒”,他还是表示愿意来看看。
相声在上海有市场吗?——德云社要来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记者把问题抛给了运营方负责人。
“上海其实有很多‘纲丝’(郭德纲的粉丝),一年跑几趟天津、北京。我们这个场地很小,只有不到300人的座位,上座率不是问题。”他表示,开业后会定期更新演出内容,“比如德云社当红的相声演员轮流带一些新人来,每半个月换一次内容,换一次人,新鲜感是能够保持的。”
至于目标人群,他认为,最近来张望的老年人多,开业后可能年轻人更多,“相声里有一个专门的群体叫‘德云女孩’,喜欢相声的年轻人有很多。”
提到上海,脱口秀市场已经成熟,相声还需拭目以待。该负责人表示,引进德云社之前也考虑过其他演出形式,对相声还是有信心的,“相声的发展肯定得跟随时代,跟着时代走,才能拥有粉丝。老讲那些陈旧的东西,谁会听呢?”
群众影剧院前世今生
群众影剧院始建于1928年,原名广东大戏院,主要经营范围是广东粤剧,曾先后有几十个粤剧团在这里演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介绍,当时虹口特别是四川北路两边广东籍移民较多,有听家乡戏的需求,在虹口还有其他的粤剧剧场。
群众影剧院历史上产权几经易手,名称也一再更改。抗战胜利后,包括上海木偶艺术家虞哲光(后为上海美影厂导演)在内的几位舞台艺术家合伙承接广东大戏院,将其更名为虹光大戏院,开幕时热闹非凡,秦怡、白杨等从抗战大后方回到上海的舞台明星都来祝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广州粤剧团名家马师曾、红线女在这里驻演引起轰动,也在四川北路一带掀起持续多年的粤剧热。

上世纪50年代,虹光大戏院一度改名为群众电影院、群众剧场,1968年更名为群众影剧院,影剧两用的格局至少维持到上世纪90年代。

虹口的海宁路、乍浦路交会处曾拥有胜利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国际电影院(初名融光大戏院)、解放剧场等多家影院,在上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金三角”。如果以金三角为圆心,将半径拉长,来到四川北路虬江路路口,可以看到一个演剧空间集群,包括1917年由意大利人劳罗和中国人邓子羲共同出资建立的上海大戏院,1925年建成、被誉为“东方第一剧场”的奥迪安大戏院等。群众影剧院就处于这一空间里,也是如今仅存的老剧院。
来源:东方网综合上观新闻、澎湃新闻、侬好上海、网友评论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