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正式出炉了“育儿补贴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3岁以下的家庭,每孩每年补贴3600元,补贴3年,总共10800元。
看到这个消息,我特别开心。虽然我们公司不大,但今年就有三位同事当了妈妈。我当时就把这个消息转发到我们的群里,让三位新妈妈也能看到。大家都很高兴。
(我有好几个号,激动到用不同的号唠叨了)
这两年我在外面做咨询时,经常有人和我聊老龄化的问题。我发现,很多人其实没有真正意识到老龄化是一个非常迫切、亟需关注的问题。正因如此,我每年的年度演讲,都会从不同角度聊到老龄化。今年也是一样。
我一直觉得,关注老龄化、少子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社会责任。
比如我们公司有一项政策:员工结婚,补贴5000元;生孩子,再补贴5000元。虽然不多,但至少可以出一点力。
这次的“育儿补贴”政策,还让我想起一位老朋友,梁建章。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梁建章。他众所周知的一个身份,是携程创始人。他的第二个身份,是知名的人口专家。
梁建章,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各种场合呼吁放开生育政策。放现在,这些观点可能不新奇。但放在十多年前,你懂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
去年9月我去硅谷时,见到了梁建章。如今他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如果你有一场演讲想聊聊携程,他几乎不会出来。但只要一聊老龄化,他就非常积极、滔滔不绝。
(右二为梁建章)
我很尊敬梁建章。尤其佩服他在人口问题这件事上的研究和思考。他早就把人口问题变成他的“使命”。
今天,想试着跟你分享梁建章的观点,和我的一些思考。
01
从高考报名走势,看人口减少
今年高考结束的时候,有个数据让我有些意外:7万。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人,比“历史最高”的去年少了7万。
这也是10年来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图片来源:网络)
我算了算时间,今年的考生,对应的是2007年左右出生的孩子。那一年的出生人口是1594万,高考报名人数占了出生人口的83%左右。推算下来,2034年高考人数很可能达到顶峰1490万,因为2016年的出生人口是1786万。
有人估算,之后高考报名人数将急剧下降。预计2040年,只剩750万。这是高峰人数的一半。
这样的预测结果,不意外。因为2016年之后,新生人口就一直在减少。可当看到真实变化发生时,还是忍不住唏嘘。
我们很希望社会充满活力,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在不远的未来,年轻人很可能越来越少。
02
年轻人越来越少的后果,是削弱创新力。
我们一说到人口减少,第一反应,是以后没人给我们交养老金了。怎么办?
这些很重要。但梁建章曾说,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
人口减少最可怕的后果,不是没人养老,而是没人创新。
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思想的碰撞。它需要大规模的人才交流,和庞大市场产生的需求。
你可以帮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摆了上亿颗台球的桌子。每颗台球,都是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当它们相互碰撞,都会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迸出闪亮的火花。从而有了移动支付、共享单车、AI等各种商业模式的出现。但现在,桌上的台球正慢慢变少。球少了,碰撞的概率和频率,自然也低了。
创新,不是天才的单打独斗,而是群体智慧的化学反应。没有足够的密度,就无法引爆链式反应。最终导致供给端的枯竭。
再看需求端。一个再小的小功能,乘以14亿人的市场,都是一笔大生意。奖金丰厚,吸引着所有聪明人来参赛。
可如果市场开始萎缩,从14亿,慢慢变12亿,甚至不到10亿,而且老人越来越多时,“大奖”也就缩水了。可能原本有1亿奖金,现在只剩1百万。
想想看,参赛的人,还会有多少呢?
明白了什么是创新,也许,你就发现了问题。
年轻人减少,同时削减了人才供给和需求。
你看,这不光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
人口赤字导致的创新力削弱,才是现在我们头顶上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那怎么办?
03
想解决人口赤字,要靠财政赤字
到底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想生孩子呢?
很多专家,很多父母,很多很多人,都在为这个问题发愁。
各种统计分析,都归到一句话:生育成本太高了。
梁建章做过一个调研数据:生孩子从0到17岁的成本,在上海,100万是最高的。其他普通城市平均也要50万左右。更低一些城市,也有三四十万。
这还没算上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工作机会等成本。那些计划生孩子的年轻夫妻们,就像两个要起跑的马拉松选手。但他们背上还背着一个包,里面装着“房子”、“教育”、“医疗”、“工作”、“养老”等好几块石头。裁判告诉他们,跑得越远,包袱越重。
有多少人,能有勇气和体力,跑完全程呢?
怎么办?梁建章认为,可能还得靠国家这个“后援团”。用财政赤字,解决人口赤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钱。帮选手们把背上的包袱拿掉。
把过去投资“钢筋水泥”的钱,转向投资民族未来。
想想看,过去几十年里,投资了高铁、高速、高楼,打出了“基建狂魔”的名声。这件事,做得很对。
但现在,基建有了,最稀缺的资源反而是“人”。
应当把“人”,看作可以被投资增值的核心资本。
把那些生育补贴、教育减税、亲子友好,不再当成“福利”,而是回报率很高的“风险投资”。回报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听到这,你心里可能会有个担心:要是真发钱,就不怕通货膨胀吗?
04
“给家庭发钱,不用担心通胀。”
这个担心,很合理。因为今天的经济,就像一片干到龟裂的土地。庄稼都快干死了,就是没有水。土地干,不是因为不下雨。而是因为旁边的渠道堵了,水流不进来。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样:不是没钱,而是没人愿意花钱。
“采用财政赤字来给家庭发钱,无需担心通胀。”梁建章曾这么说:
“通过财政赤字为育儿家庭提供补贴,能盘活奶粉、玩具等面临过剩而闲置的产能,更能激发多样性需求,引导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领域,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如果你向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请教这个庄稼问题,他大概率会告诉你:天不下雨,你自己去浇水啊。可渠被堵了怎么浇?你傻啊,再挖一条渠不就好了。
在这件事上,梁建章就像是那个农夫。挖渠,就是发钱。不是人人都发,而是只发给那些有孩子的家庭,把水直接引到最干的庄稼地里。
你可以看到,那笔钱,会变成孩子身上的新衣服,脚上的新鞋,这周的新奶粉,游乐园的门票,看病的诊疗费……
所以给家庭发钱,属于精准滴灌,直接让大家主动花钱。
这种发钱不是凭空印钱,而是财政收入的再分配。
每一次消费,都是为一家家企业,注入活水。是给当下的经济,注入了有效需求。
你看,这次的政策,和梁建章的想法很像。我觉得他的观点真的很有前瞻性。
看懂这些,也许,就能看到未来生意在哪。
05
未来的生意,是少子化和老龄化
人口问题,对创业者、职场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正发生改变。
人口减少,老人增多,正影响着所有行业。动摇的,是消费市场的基本盘。
未来的生意,很可能是少子化和老龄化。
过去,做生意的关键,是满足“有没有”。而未来,关键要满足“好不好”,甚至“妙不妙”。最大的转变,就是“一老一小”。
先看“小”。
有孩子的家庭,孩子身上必然会倾注大量的资源。父母的消费决策,会从简单“买个玩具”,升级成“为孩子的成长投资”。玩具不再只是“拥有”,而会被给予更高的“价值期待”。
“少子化”时代,家长需要的是一个“下一代过得好”的解决方案。
再看“老”。
一个有钱有闲的银发群体正在崛起。上网一搜,经常能看到针对中老年人的订制服务。
我印象很深的,是近年兴起的“慢游团”。相较过去很多旅游团,以低价的噱头,要么特种兵,要么买东西。对老年人的身体和钱包,都是一种折磨。玩得也不尽兴。而“慢游团”,价格不便宜,但更舒服,更省心。关键是,还让子女放心。比如去苏州,可能早上打太极,下午逛园林,晚上听评弹。不喜欢的话,还能换项目。无论节奏还是心态,只讲究一个“慢”。
“老龄化”的生意,尤其需要提供“尊重”和“体面”。不能低估银发人群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梁建章的观察,投射到商业世界,就变成了另一个值得琢磨的观点:
谁能服务好“一老一小”,谁才能活下去。
那么,其中最关键的角色,是谁?
06
“她经济”,正成为未来的商业风口。
家庭消费的决策链里,谁最关键?是女性。
家里钱怎么花,是买房买车,还是买鱼买肉。生不生孩子,在哪里生,又怎么养。这些大小事,全都离不开女性。
所以,最大的难点,在女性身上。
常说,妈妈是超人,无所不能。在孩子眼里,确实是这样。但在旁人眼里,一位已婚已育的职场妈妈,像是一位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左手拿着电脑赶工作KPI,右手是孩子的体温计,头顶有一堆账单,脚下还踩着各种家庭琐事做成的独轮车。就这样,她们还能一点点往前走。太难了,真的不容易。
所以,未来的商业,要去解决女性的痛点,让她们变得轻松。“她经济”不是简单的卖口红、卖护肤品。而是给这位杂技演员的脚下铺一张“安全网”。甚至,让她从钢丝上下来。
“她经济”的本质,是为她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意味着,哪个行业能解决难点,未来谁就有潜力。
比如,能帮你安排好一日三餐,营养又健康的配餐公司。比如,无瑕照看孩子时,能安心托付带娃的保姆。比如,产后焦虑时,能随时找人倾诉的心理咨询平台。
为女性减负,增加她们的幸福感。是为家庭增效,也是为经济增添活力。这很可能是未来的商业风口。
这场由人口引发的变革,很可能已经在改变我们的竞争规则。
07
企业竞争的下半场,是比谁“家庭友好”
梁建章之前做过呼吁,希望企业尤其是国企和大型民企做表率,打造母亲友好型企业。
以后大家比的,很可能不是谁给的钱多,而是谁更支持婚育。
之前跟公司的同事闲聊,她告诉我说,以前面试过一家公司。面试过程很好,工作内容、环境、薪水,面试官和公司领导表现出的专业和热情,她都很满意。这家公司,简直是梦中情司。
面试结束时,她随口问了一个问题:“公司产假有几天呢?”
面试官当时就愣住了,眉头皱在了一起,写满了迷惑,好像在说“这个问题你怎么问得出口”。过了一会儿才有些奇怪地说:“你是有生育计划的吗?”
“当时我就在心里给他家打了个0分。”这位同事有些怨气又有点得意地告诉我。
越能让人感到幸福的地方,越能让人留下来。
城市的竞争,也是一样。刚毕业的年轻人,会考虑以后在哪里生活。是那个写字楼又多又高,经济水平高的城市。还是那个薪水相对没那么高,但有很多公立托儿所,而且生娃发钱的城市。想想看,这位年轻人会怎么选。
所以,未来的重心,也会从“抢夺人才”,变成抢夺人心。抢夺“母亲们的心”。
谁赢得了母亲,谁就赢得未来。
最后的话
政策出来的时候,我看到网上很多人的反应很强烈。有人说“这是玛莎拉蒂5元代金券”,有人说“一年3600元还不够奶粉钱”。我很理解大家的情绪。
几个月前,我跟小声比比他们聊天,比比说:
“我有一种感觉,我感觉这个事情,可能是我们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最不可被逆转的。经济可能好起来,国际关系能好起来,甚至战争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是老龄化是人类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解决这个问题。”
眼前这个年轻人,让我感觉他真的对老龄化这件事有思考,感兴趣了。那我的演讲,就起到了一些价值,就可能让更多人认真对待这件事。
我觉得,“育儿补贴”这事是一个开始。起码说明我们在努力。以后可能还会有别的办法。
但至少现在,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观点 / 刘润、梁建章主笔 / 海盐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