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周末大消息!下周,商业航天或直接起飞,新热点?(附股)

周末复盘的时候,周五市场中除了科技比较强之外,还有一个方向也走的不错。

这就是商业航天。

整个板块内航天长峰、航天科技双双涨停,航天智装高开15%后强势震荡,一众商业航天概念股集体走强。

消息面上,近期高层会议文件首次出现‘航天强国’关键词,被市场视为情绪催化剂。

通过复盘跟踪之后,小猎豹认为,这轮上涨的背后,或许不止是消息面影响。

一、什么是商业航天?

要理解这轮行情的底层逻辑,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商业航天?

简单来说,商业航天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商业化运作开展的航天活动。

它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数据应用以及太空资源开发等多个环节,核心特征是市场化机制驱动、成本可控、追求商业回报

与传统由国家主导的航天工程不同,商业航天更强调效率与可持续性。

例如,SpaceX通过猎鹰9号火箭的一子级回收技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数千万美元降至不足千万美元,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一个量级。

在国内,商业航天同样正在打破“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

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进入火箭研制、卫星批量化生产、星座组网运营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推动整个产业链降本增效。

这种“产品型”、“服务型”,正是商业航天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行业支持加码,商业航天持续落地

如果说市场化是商业航天的“发动机”,那么行业支持就是支撑点。

当前,商业航天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根本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的持续加码。

政策提供方向,产业进展则验证趋势。

2024至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首先是低轨星座建设全面提速

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吉利星座”于9月24日完成第六轨道面“一箭12星”发射,成为国内首个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通信星座;

“千帆星座”在10月17日完成第六批组网发射,长征六号甲将18颗卫星送入轨道,目前在轨总数已达108颗,稳步推进全球宽带接入布局;

其次是空天基础设施加速构建

10月23日,长征五号在文昌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用于验证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面向未来 6G 愿景中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验证。

今年以来,同类试验卫星已连续发射六批次,技术验证进入密集落地期。

最后是运载能力迎来突破前夜

尽管卫星制造和组网速度迅猛,但我国商业运力仍显不足,呈现“星多箭少”的供需矛盾。这一瓶颈正被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打破。

朱雀三号作为国内首款液氧甲烷可回收火箭,已于10月18日至20日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完成加注合练与静态点火试验,标志着其首飞进入倒计时。

一旦实现一子级垂直回收,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真正打开商业航天的规模化大门。

三、产业链上,可能受益的方向

随着商业航天向“规模化应用”发展,整个产业链将迎来一定发展机遇。

下面小猎豹跟踪产业发展趋势,梳理一下个人认为可能受益的方向,分享给大家:

1、卫星制造:

批量化生产时代来临,元器件企业迎来放量

低轨星座催生“卫星工厂”模式,推动星载芯片、相控阵T/R组件、连接器等关键元器件国产化。

2、地面设备与终端:

手机直连、车载终端打开C端市场

卫星通信终端是连接天地的关键接口,随着手机直连卫星、车联网、应急通信等场景落地,终端市场有望爆发。

3、卫星应用与数据服务:

ToC场景打开,数据价值逐步释放

遥感、导航、通信三大应用领域中,数据服务是产业链价值占比最高的环节(国际占比超90%),未来随着数据确权、交易机制完善,数据资产化潜力巨大;

综合来看,当前商业航天的市场热度,表面上看是一次消息面驱动的行情,但实则可能反映的是产业发展的深层趋势。

未来几年,随着星座规模扩大、火箭回收技术成熟、应用场景拓展(如车联网、应急通信、海洋监测等),商业航天或许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科技   热点   下周   航天   周末   消息   商业   星座   终端   化生   数据   产业链   火箭   市场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