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大美秦岭,满山翠绿如茵,百花争艳斗奇,令人心旷神怡。在秦岭山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有一家专为老人提供免费餐食的爱心餐厅,让80多位75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乐享幸福,心甜如蜜!
4月15日上午,沐浴在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中,仰望着风景如画的秦岭,一踏入这家餐厅,便瞬间被爱的氛围所包围。大门头上,“滦村幸福园”五个金黄色大字熠熠生辉。左边悬挂着“长安区滦镇下滦村慈善幸福家园”的牌子,彰显着它的慈善属性。
此时,长安区慈善会副会长魏英将一幅“春晖”的书法作品赠予了幸福院院长仝波涛,并解释道:“春晖,寓意着春天的暖阳,母亲的爱。餐厅为老人解决了吃饭的难题,彰显了慈善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力量。慈善会将给予持续关注与支持,希望这里能办出特色,成为样板!”仝波涛表示:“非常感谢慈善会的大力支持,我们亲切的把美味送到老人的嘴里,把温暖送到老人的心坎上。”
200平方米的爱心餐厅,厨房干净整洁,六位老人正忙碌着,切菜的切菜,擀面的擀面,搓麻食子的搓麻食子,添火的添火。76岁的王侠老人是位乡镇村医生,在这里帮厨做公益已经五年了,她满脸洋溢着幸福和满足。83岁的王桂兰老人说,在这里做公益很热闹,很开心!餐厅里,十三张餐桌、104把椅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时,一位送油的爱心人士崔常伟走了进来。他是临村崔家湾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他说:“去年在滦镇参加会议时知道了这家爱心餐厅,之后就经常来送些物资,几乎每周都来。”
在座谈中,仝波涛讲述了爱心餐厅的感人故事。她说:“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由爱心人士王力女士率领的团队发起,田红刚、田百迎、刘宏法、田涛等人协助,成立了滦村幸福院。王力任院长,王力辞世后,我接任了院长一职,已无偿担任院长五年。下滦村的耄耋老人以及70-75岁的13名老人协助幸福院的炊事工作,参加环境卫生和管理的人员也有20余人,他们全是义务志愿者。全村登记在册的75岁以上的老人共90余名,平时经常来吃饭的有70余人。幸福院每天为他们提供早餐和午餐,他们说说笑笑,欢欢乐乐,非常开心。”
仝波涛介绍,餐厅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社会筹集和爱心人士的志愿捐助。例如,企业家安镇宁专意供应面粉,净业寺供应米和油等。村民及社会贤良也踊跃捐助。提供的饭菜是素食。早餐有花卷、包子、蒸馍、大米或小米粥、辣子酱、土豆丝、萝卜丝;午饭一周内饭菜不重复,花样繁多,有花卷、蒸馍、包子、米饭、麻什、油饼、搅团、旗花面、臊子面、锅盔、油旋饼等;晚餐则根据情况灵活安排,搞活动时偶尔为志愿者提供,一般是稀饭、小菜、包子或芝麻盐饦饦,有时摊煎饼,器具不够时,志愿者就从家里带来。
“我是做保险的,在线上做些业务。不少人知道我开办了爱心餐厅后,就主动联系我办理保险业务。目前按效益每年能拿到10万元的工资。家人都非常支持我,丈夫是村委会委员,一个小队长,他经常帮忙拉运物资;父母和孩子也经常来餐厅干活。我也从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仝波涛说道。
开饭时间到了,近80位老人陆续来到餐厅。两位志愿者分别带领老人学习了《弟子规》,朗读了感恩词。饭堂内坐满了就餐的老人,他们吃着白面馒头和麻食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仝波涛说:“餐前有时还做互动操,可以锻炼大脑,熟练手指,吃饭时拿筷子就灵活多了。”
85岁的吕秀贤老人是上滦村人,老伴离世多年,三个孩子都在外边工作,虽然很孝顺但很少见面。一个人吃饭不方便也不香,没有人说话非常孤独。有了这家餐厅后,吃饭香了也有人说话了。她感激地说:“这要感谢慈善人带我们过上了甜蜜的生活。”78岁的用餐老人李秀琴激动地说:“这里做饭的也都是义工。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爱心人士!幸福院不光管饭,还教我们爱国知识、养生知识,辅导我们锻炼身体、按摩、针灸,还讲革命传统故事,我深受教育。我们懂得感恩!”
在就餐过程中,7位老人志愿者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表达了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老人们唱起的《好日子》之歌,正是当地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成果的生动体现。目前全村2700余人,以发展葡萄种植为主业,年收益可达1700万元。”期间村主任田百迎从五个方面介绍了下滦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愿景。
一、生态振兴夯实幸福根基。农田提质增产: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工程,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小麦亩产从200斤跃升至800斤。粮食增收直接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环境宜居化:水土治理、灌溉设施不断完善,让村庄更适宜居住。老人既能享受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又避免了因土地贫瘠导致的生计困扰,身心双重受益。
二、公益慈善注入温暖力量。专项基金保障:2023年滦镇设立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慈善基金”覆盖了滦镇28个行政村,也包括下滦村。未来资金将重点用于养老助餐、医疗帮扶等方面。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政府+慈善+社区”的养老支持网络。
三、社区文化焕发精神活力。互助传统延续:体现了“邻里互助”的淳朴民风。文娱活动丰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上组织了秧歌队、秦腔社、自乐班等文化活动。老人通过唱歌、跳舞表达对生活的满足和热爱,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四、文旅融合拓宽发展前景。潜在经济机遇:邻近的栗峪口村通过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下滦村未来计划发展农家乐、生态采摘等项目,村民可通过经营土特产、参与手工艺制作等方式增加收入。城乡互动增强:城市游客带来的新观念和资源将进一步激发村庄活力,例如引入公益组织开设老年学堂、健康讲座等。
五、政策导向与未来展望。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在的免费餐厅是村上与爱心人士租借的村民场地。下一步,村上将出资建设一座高质量的慈善幸福家园,并利用秦岭生态优势发展康养产业,吸引城市老人旅居,反哺本地经济。
据悉,下滦村老人过上了“好日子”,不仅是物质条件改善的写照,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足。生态修复、公益支持、文化滋养与政策保障的多维发力,让老年群体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所乐”。未来将持续深化“生态+养老”、“文化+养老”模式,这里正在书写着"老有所养"的温暖注脚。让秦岭脚下的“银发幸福样本”更具有示范意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强 通讯员 胡运森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