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阎维文人民日报撰文:工夫在诗外,引发巨大关注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人民日报、封面新闻、平遥县融媒体中心】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星光情报站

编辑|星光情报站

前言

在华语乐坛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名字能跨越时光,与时代旋律、军民情怀紧紧相连。

阎维文与李双江,这两位军旅歌唱家,便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曾用歌声点燃无数人的青春与热血,即便如今渐渐淡出商业舞台,却依旧在各自的领域里,践行着“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不过,最近《人民日报》亲自点名阎维文,暴露了他的真实处境。

人们才猛然发现,李双江当年一个字都没说错。

两代人的军旅记忆

1999年央视春晚的聚光灯下,阎维文与郁钧剑并肩而立。

当《说句心里话》的前奏响起,两人醇厚的嗓音唱出第一句“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时,台下观众的眼眶瞬间湿润。

镜头扫过,连身旁肃立的士兵们,都不自觉地跟着轻声哼唱。

这一幕,后来成了无数人记忆里“春晚最戳泪的画面”。

不过,提到军旅歌唱家,李双江的名字同样是一代人的青春烙印。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会瞬间被拉回童年的露天电影场。

这首《红星照我去战斗》,让李双江拿下了中国首个“金唱片奖”

在当时的音乐圈,这个奖项的分量,丝毫不亚于电影界的奥斯卡。

可以说,阎维文与李双江,就像军旅歌坛的“双子星”,两人都有各自深入民心的代表作。

1984年八一建军节晚会上,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至今仍是街头巷尾老人小孩都能随口哼起的旋律。

而这首歌背后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新疆边防战士程富盛探亲时,母亲特意让他带了十棵白杨树苗回哨所,没想到在风沙肆虐的边疆,这些树苗竟真的扎了根、发了芽。

后来,“小白杨哨所”跟着火遍全国,这首歌还被中宣部选入“100首爱国歌曲”名录,成了几代人的精神符号

然而近几年,熟悉阎维文的观众却发现,这位曾经频繁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似乎“消失” 了。

艺术家的坚守

近几年,不少网友发现,阎维文似乎渐渐“消失”了。

商业演出的名单里难寻他的身影,社交媒体动态更新得屈指可数,偶尔在春晚露个面,过后又迅速“隐身”。

甚至有网友在论坛里疑惑:“阎老师是不是退休享清福了?怎么好久没他的消息,怪想念的。”

就在大家的疑惑与牵挂中,北京音乐厅“永远的小白杨”音乐会开票的消息突然传来,网上瞬间沸腾。

评论区里满是欢呼:“可算把阎老师盼来了!为了抢票,手速都快了三倍!”“终于能现场听《小白杨》了,已经开始激动到失眠!”

但音乐会一结束,阎维文又恢复了“低调模式”。

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他不是不忙,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更“费劲儿”,却更有意义的事上——抢救快要失传的民歌。

从2003年开始,他就背着录音设备,跑遍了19个省份,专门寻访那些快要被遗忘的古老民歌。

后来,他把这些收集来的旋律整理成《西域情歌》《黄土情歌》等专辑,让陕北的信天游、新疆的木卡姆,重新出现在年轻人的歌单里。

如今再看阎维文,才懂他选的这条路,看似“冷门”,实则是条更有分量的“大道”。

保护民歌、传承文化,没有即时的回报,甚至很少有人关注。

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努力,才让那些快要消失的民族文化记忆,有了被留存、被看见的机会。

阎维文对民歌的坚守不仅打动了普通观众,更得到了官方媒体的认可。

“用心唱歌”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由阎维文撰写的题为《工夫在诗外》的文章。

文中,他以担任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评委的经历为切入点,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下青年声乐人才的不足:技术根基不牢,作品选择缺乏深度,文化修养有待提升。

他强调:“声乐,‘声’是第一位的,技术是地基,但光有技术不够,歌者还要开阔眼界、增长学问。”

尤其提到民族声乐,他呼吁要“巧妙结合时尚内容”,让传统旋律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而看到人民日报的“亲自点名”,大家才懂阎维文的良苦用心。

他的呼吁和为民歌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传统旋律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并且这位“红歌”歌唱家,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一直攀登“更高的山峰”。

就在前不久,他还在平遥举办了演唱会。

平遥演唱会门票的获取方式相当独特,游客需购买平遥古城门票后参与抽奖,才能获得演唱会门票。

这场演唱会的宣传,吸引了平遥市民的广泛关注,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场能带动地方旅游业的文化盛事”。

但值得欣慰的是,阎维文“为兵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区的一条高赞留言所说:“看一个艺术家,不能只看一件事,要看他长期在做什么。阎维文二十多年扎根民歌保护,这份坚持就值得尊重。”

而阎维文一直传递的理念和现状,也恰恰呼应了李双江提出的“用心唱歌”

李双江曾在访谈中提到,“唱歌不是靠技巧‘炫技’,而是要把心放进旋律里,让听众感受到歌里的故事与情感”。

如今,阎维文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他不为商演的流量奔波,却甘愿为一首即将失传的民歌翻山越岭;

他不追求舞台上的“高频曝光”,却执着于让民族文化记忆被更多人看见。

这种“用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唱歌”,延伸到了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层面。

结语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有人追逐转瞬即逝的热度,有人却选择扎根“冷门”的领域。

阎维文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艺术家”这三个字的重量:

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被万人追捧,而是用专业能力扛起责任。

要么让经典旋律代代相传,要么让年轻人才接续成长。

就像《小白杨》里唱的那样:“微风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树叶闪银光。”

阎维文的付出,就像边疆的小白杨,默默扎根,不求喧哗,却在时光里留下了最动人的痕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封面新闻、平遥县融媒体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娱乐   人民日报   歌唱家   工夫   阎维文   民歌   旋律   平遥   平遥县   声乐   军旅   艺术家   红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