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功亏一篑的五大事件,差一点就改变历史,第一个最可惜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有时候,历史就是差那么一步。棋快下完了,临了手一抖,全盘皆输;眼看就要一统天下,偏偏天不帮人,功败垂成。

历史上这种“就差一点”的事可不少,有的差一步登基称帝,有的差一招逆转乾坤,有的甚至差一封信就能保住万里江山。

到底是哪五件事,让人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呢?

建文帝的削藩悲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这位年轻的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他的叔叔们掌握着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强大藩王势力。

建文帝登基时只有21岁,缺乏政治经验,却雄心勃勃。

他深知这些藩王对中央权力的威胁,尤其是自己的叔叔们。朱元璋生前分封了二十多个藩王,其中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北方重地。

朱允炆即位后没多久就开始实施削藩计划。

他先从比较弱小的藩王下手,如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等。这些行动初期取得了成功,但也惊动了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

削藩行动缺乏策略性,朱允炆同时对多个藩王出手,没有各个击破。

更为致命的是,他的心腹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过于自信,低估了燕王的实力和决心。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

他在军事上颇有造诣,手下名将如张玉、张辅等都是一等一的猛将。

朱棣还有一些老将的支持,他们都是朱元璋时期的骁勇之士。

建文帝多次有机会一举剿灭叛军,但每次都因为顾念叔侄之情而犹豫不决。

有一次,朱棣军队在白沟河被朝廷大军围困,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建文帝却下令让将领李景隆不要赶尽杀绝,给了朱棣喘息之机。

经过三年的战争,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宫殿起火,朱允炆下落成谜。

有说他在火中丧生,也有说他削发为僧,隐姓埋名。无论如何,他的削藩大业最终功亏一篑,自己也失去了江山。

这场削藩之战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朱棣登基后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永乐帝,开创了明朝的盛世。

但建文帝的教训也告诉后人:政治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

后周世宗的统一梦想

在五代十国这个群雄割据的动荡年代,出现了一位有望结束乱世、重新统一中国的雄主——后周世宗柴荣。

要了解柴荣的伟大,我们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中国陷入严重分裂状态。

北方五个朝代更替频繁,南方十国割据混战。这段历史被形容为"一日天子一日臣",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社会动荡不安。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954年继位。他是个有勇有谋的君主,上台后立即开始了强国富民的改革。

他亲自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有一次,他微服私访,发现官吏贪污,当场拿下,震慑群臣。

在军事上,柴荣更是表现出色。他亲自率军北伐契丹(辽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部分领土。

这片土地自后晋时期割让给契丹,已有二十多年,柴荣的收复行动大大振奋了民心。

柴荣不仅善战,还精于内政。他精简朝廷机构,裁减冗员,节省开支。同时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在他治理下,短短几年内,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军队战斗力大增。

正当柴荣准备进一步收复失地,完成统一大业时,命运开了个玩笑。

959年,年仅39岁的柴荣突发重病,在回京途中去世。

临终前,他将年仅7岁的儿子托付给赵匡胤,没想到这一决定为后来的宋朝取代后周埋下伏笔。

柴荣死后,后周很快被赵匡胤取代,建立宋朝。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柴荣能再活十年,很可能就能统一中国,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国历史或将改写。

他的英年早逝,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统一进程的一次重大挫折。

诸葛亮的北伐之殇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蜀汉丞相诸葛亮代表刘备之子刘禅执政,他立志北伐曹魏,恢复汉室。这个宏伟计划差点成功,却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诸葛亮北伐的前提是刘备的托孤之命。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希望他能够辅佐刘禅恢复汉室。诸葛亮接下这个重担,开始了一系列北伐计划。

蜀汉地处西南,地域狭小,人口稀少,资源有限。

诸葛亮上任后,首先进行内政改革,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为北伐积蓄力量。

他还重用人才,提拔姜维、魏延等将领,加强军队建设。

从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与曹魏名将司马懿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较量。

前几次北伐虽有斩获,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直到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差点就成功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选择了上方谷作为主战场。

他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引诱司马懿率军进入上方谷,然后伏兵四起,火攻敌军。

当司马懿率军进入谷中时,诸葛亮下令放火,大火很快蔓延开来,魏军陷入混乱。

眼看胜利在望,天公却不作美。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了熊熊烈火,让司马懿的大军得以逃脱。

这场及时雨挽救了魏军,也浇灭了蜀汉统一天下的希望。

这次战役后不久,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

他生前多次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临终前仍在规划军事部署,可见其对恢复汉室的执着。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军事压力骤减,魏国逐渐占据上风。

最终,蜀汉于公元263年被魏国灭亡。如果当年上方谷之战成功,三国的历史格局或许会重新书写。

宋太宗的燕云之梦

北宋初年,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宋太宗)多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最终功亏一篑。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宋朝初期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一带,是战略要地。

这片土地在五代后晋时期被割让给契丹(辽国),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跳板,严重威胁中原安全。

赵光义的兄长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后,一心想要收复失地,但因军事准备不足而未能实现。

979年,赵匡胤去世,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比兄长更为激进,即位后不久就发动了第一次北伐。

他亲自率领大军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幽州(今北京)。

但好景不长,契丹女真大军夜袭宋军,宋太宗仓皇逃回,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吸取教训后,宋太宗加强了军队训练,积极备战。

986年,他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次他采取分兵两路的策略:西路军由他亲自指挥,东路军由杨业率领。

西路军进展顺利,连下数城。眼看大功在望,不料东路军在高梁河遭遇伏击,主将杨业战死。

宋太宗闻讯大惊,担心被契丹军队包抄,下令全军撤退。

这次北伐的失败,使宋太宗心灰意冷,此后再也没有尝试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片土地直到清朝才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宋朝也因此长期受到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威胁。

如果宋太宗当年能够坚持战斗,或许能够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历史命运。他的北伐虽然失败,却展示了中原王朝对统一国家的决心。

荆轲刺秦王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杀事件莫过于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差点改变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前229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在统一之前,各国曾试图阻止秦国的扩张,燕国太子丹的刺秦计划就是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当时,秦国已经强大到无人能敌的地步,燕国苟延残喘。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亲眼目睹了秦王嬴政的霸道,内心充满恐惧和仇恨。回到燕国后,他决定实施一个大胆的计划:派人刺杀秦王

太子丹找到了勇士荆轲。荆轲本是一名隐士,精通音律,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为了让荆轲能够接近秦王,太子丹准备了两件宝物:一是督亢地图(燕国最肥沃的土地),二是秦国通缉犯樊於期的人头。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出发前往咸阳。临行前,太子丹和宾客为他饯行,场面悲壮。

荆轲唱起了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明了视死如归的决心。

荆轲到达咸阳后,顺利地见到了秦王。

当他展开地图时,秦王凑近观看,荆轲猛地拔出隐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向秦王。

千钧一发之际,秦王后退闪避,衣袖被割破。荆轲紧追不舍,秦王慌乱中绕着殿柱奔跑,无法拔出佩剑。

关键时刻,一名御医将药袋扔向荆轲,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秦王趁机拔出佩剑,砍伤了荆轲的腿。虽然荆轲继续追击,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秦王和侍卫合力杀死。

荆轲的刺杀计划只差一步就成功了。

如果当时他能够一击即中,中国历史可能会改写。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或将延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会推迟。

但历史没有如果,荆轲的壮举最终只能成为千古传诵的悲壮故事。

《——【·结语·】——》

历史中,这五个事件告诉我们,历史的走向往往悬于一线,成败之间或许只在毫厘之差。

无论是荆轲的匕首,还是诸葛亮的火攻,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这些功亏一篑的事件不仅塑造了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史记》、《后周书》、《明史》、《三国志》、《宋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蜀汉   契丹   秦国   秦王   历史   后周   宋朝   中国   太子   可惜   事件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