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叛国背后的复杂内因,不愿屈居人下,认为中日国力相差百年

汪精卫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人物,他是国民党内部的元老级人物,他的“初登场”非常的华丽,是以一位烈士的身份而登场。但是他的落幕,却无比的讽刺,是以“中国头号大汉奸”的身份而落幕。那么汪精卫,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如此境地的呢?

汉奸之路的心态变化

1940年3月20日,主持对日“和谈”的南京伪政府正式成立,而中国近代史上最具规模的一个汉奸集团也就此粉墨登场,原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则是这个集团的首脑。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一二八抗战期间,汪精卫还是国民党内最坚定的主战派...

其实汪精卫这个人,你很难说他是一个纯粹为了利益的汉奸,他有自己的追求,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他的性格和种种原因,使得这种最终形成的观点,可以说是错得离谱。结合抗战初期的环境,汪精卫其实产生类似的情绪是很正常的。

抗战初期,群众的抗日热情是比较高涨的,但是国民党高层却基本上都很悲观,因为群众不清楚国民政府当时的内部情况。士兵在大雨之中连一件雨披都没有,除了步枪就只有少量的机关枪,这些都是汪精卫亲眼所见。

战士们受伤,基本上就是被拉下来等死,连基本的医疗救护都没有。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武汉,南昌,厦门等一系列大城市相继沦陷。军事上一溃千里,国际局势暧昧不清,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国民党官僚,奸商相互勾结,大发国难财。

在汪精卫看来,这就是“一派亡国之象”,汪精卫认为,中国的国力相差日本至少有着百年的差距,根本不足以进行抗战。战争持续的结果,就是中国山穷水尽,国民破产,陷入长久得分裂和混乱,再无复兴得可能性。

基于以上的观点,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是保存元气,而且在汪精卫看来,国民党政府最危险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共产党,如果国军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共产党必然顺势而起。其实汪精卫的逻辑很简单,日本统治中国,士大夫仍然是士大夫。

但是如果共产党赢得了胜利,那是要革他们的命!

所以站在士大夫的角度来看,汪精卫的这种选择其实无可厚非。而且汪精卫其实算是文人出身,蒋介石,勉强算是武人出身吧,所以汪蒋二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逻辑上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汪精卫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所谓的从文化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不是没有亡过国”,但是无论是蒙古还是满清,最终的结果都是被中国所同化,中国基本的社会结构也不会发生变化,以士大夫为基层统治的秩序不会改变,传统文化得以保留。

所谓的征服者,不过是上层权力阶级的浮动,但是实际上士大夫阶级的利益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变化。所以日本人自然也是这样的结果,而对于汪精卫这样的人来说,与其抗日,不如反共。

而在这种亡国论的错误判断之下,汪精卫最大的追求也变成了“偏安一隅”,他认为中国在抗战中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也显示了中国人不可轻辱,想必日本人也会意识到中国不会轻易灭亡,因此会愿意和中国和谈。

事实上当时不仅是汪精卫在促成和谈,蒋介石自己也在谈,但是对于和谈,蒋介石相对而言不置可否,汪精卫却非常的积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汪精卫是真的想要和平的,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够持续性的和日本进行和谈,那么也能够有助于日本国内的“理性派”占据上风。

不仅如此,汪精卫对蒋介石等“主战派”其实也有误判,他认为蒋介石不愿意和谈,是因为看不到日本的诚意,不相信日本,而英美之所以对抗战持观望态度,则是因为希望中日两国“内耗”,最终达到殖民整个东亚的目的。

他希望告诉中日两国,中日最大的利益在于停止战争,站在平等的地位展开合作,形成一个东亚的政治经济共同体...

走上绝路

然而实际上,汪精卫可谓是错的离谱,他过高的预估了日本国内所谓“理性派”的势力,同时也过低的预估了日本的野心,日本事实上就是真的打算灭亡中国。在第二次谈判的时候,至少还有撤军条款,但是在第三次的时候,则干脆直接删去了。

或许日本文官政府真的有想要停战的想法,但是日本军部则是完全没有这种想法的,他们就是想要灭亡整个中国。因为日本军部是不理性的,他们对于军功和地位的渴求,只会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战争,而对于站在军部背后的日本财阀而言,只要有战争,就意味着大量的利润。

对于财阀来说不存在什么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因为他们不是背锅的人,军部和文官政府才是。而被军部和财阀夹在中间的文官政府,其实手中的权力非常的有限,根本无法决定中日停战这种大事。

而汪精卫同样也过高的预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他认为自己只需要振臂一呼,地方军阀势力就会群起响应,但是事实上大家都不希望和日本人和谈,所以并没有人真的响应汪精卫。事实上在和谈期间,汪精卫至少还有回转的余地,在他发现日本人并没有真正的诚意时,他至少还在河内,可以选择出国。

但是偏偏军统在那个时候去刺杀了他,而犬养毅这些日本人专程赶来探望汪精卫,一见面就是哭,在情绪刺激之下,最终汪精卫选择了跟日本人走,去上海。而正是这一决定,最终也搭上了汪精卫的身后名。

在抗日战争最后的那段时间,想必汪精卫是非常后悔的,甚至后悔到几乎已经疯掉了。但是这时问题也就来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动摇的国民党要员那么多,甚至就连蒋介石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为什么偏偏是汪精卫投降了呢?

这或许和汪精卫的性格有着一定的关系,汪精卫出身于一个大家族,但是他的父母却早早去世,他是由自己的叔父养大的,从小就不受重视,这就使得汪精卫非常的渴求关注。他有一种“烈士情节”,他最早成名的那次刺杀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性格所决定的。

汪精卫喜欢出风头,但是他偏偏又不甘居于人下,所以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的糟糕,但是汪精卫却偏偏又斗不过蒋介石。汪精卫在政治上相当的不成熟,而且也没有什么管理部下的手段,最重要的是他从未掌握过军权。

这就使得他在和蒋介石的斗争中,总是处于下风,而他最能仰仗的对象,其实是共产党,如果汪精卫真的发自内心的愿意配合我党,帮助我党,其实他完全有可能和蒋介石平分秋色,而他也一度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汪精卫却没有把握住。

抗战中期,蒋介石举起抗战大旗,确立了对中国的法统,此时汪精卫已经完全没有可能斗过蒋介石了,投降日本人其实也就成为了他唯一可能将蒋介石踩在脚下的机会。而汪精卫,最终也确实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参考资料:

《汪精卫的性格与政治命运》 李志毓

《汪精卫的性格与人生悲剧》 郭海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财阀   军部   文官   内因   士大夫   汉奸   日本人   日本   国力   蒋介石   国民党   中国   中日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