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曾经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骄傲,被称为“中国第一石油城”。它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兴,可如今却因石油资源的枯竭,变成了一个冷清的“鬼城”。
从一个繁华的城市降为小镇,房价甚至跌到不足千元,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唏嘘不已。
玉门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处河西走廊的边缘,周围是茫茫戈壁滩。1939年,这里发现了玉门油田,这可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开端。
那时候,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石油基本靠进口,玉门油田的发现就像天上掉馅饼,直接让中国有了自己的石油命脉。油田位于老君庙一带,地质条件好,储量丰富,开采起来相对容易,很快就成了国家重点开发的资源点。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玉门油田迎来了黄金期。数据显示,1959年,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了140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产量的50%以上。
那时候,全国各地的人才都往这儿跑,地质学家、工程师、工人蜂拥而至。城市人口从几千人猛增到十几万,街上车水马龙,工厂机器轰鸣,学校、医院、商店啥都建起来了。玉门市成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象征,连带着甘肃的经济发展都被它拉了一把。
石油带来的不只是钱,还有整个城市的活力。那时候的玉门,经济全靠油田撑着。油田工人收入高,消费能力强,带动了当地的商业和服务业。
街上开了不少饭馆、商店,甚至还有电影院和文化宫,生活水平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拔尖。教育也跟着沾光,玉门建了好几所学校,石油工人子弟能接受不错的义务教育,有些还考上了大学,成了技术骨干。
玉门的影响还不止在本地。它产的石油供应全国,支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可以说,那时候的玉门是国家的“香饽饽”,地位高得不得了,连中央领导都多次来视察。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风光无限的地方,后来会落到“鬼城”的地步呢?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玉门靠的是石油。可石油这东西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玉门油田的产量开始下滑。数据显示,1980年产量跌到了100万吨以下,之后一年不如一年。
原因很简单,油田进入衰竭期,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水涨船高。原来的浅层油藏采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深层油技术上不好弄,国家又把开发重点转向了东部的大庆油田和渤海湾,玉门慢慢被边缘化了。
石油没了,玉门的经济支柱就塌了。油田的效益不好,企业裁员,工人下岗,很多人只能另谋出路。没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城市就没了生气。数据显示,到2000年左右,玉门的人口已经从巅峰时期的十几万锐减到几万人,流失了大半。
2009年,玉门市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打击——行政级别从“市”降到了“镇”。这不是随便改个名字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它在国家行政体系里的地位大幅下降。
原来的玉门市是县级市,直属甘肃省管辖,降为玉门镇后,就变成了酒泉市下面的一个乡镇,资源分配和政策支持都大不如前。城市降级后,政府财政收入更少,基础设施维护都成了问题。
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直接砸到了房地产头上。玉门的房子没人买,房价一路狂跌。公开资料显示,到2010年左右,玉门老城区的房价跌到了每平米几百元,有些地方甚至不足千元。
想想看,一个曾经繁华的城市,房子比农村还便宜,这得多冷清啊。街上空荡荡的,楼房没人住,很多都荒废了,活脱脱一个“鬼城”的模样。
现在的玉门,经济可以用“惨淡”俩字形容。石油工业基本废了,新产业没接上趟,GDP在甘肃省里垫底。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玉门镇的财政收入只有几千万元,连维持基本运转都不够。原来的油田工人要么退休,要么转行,留下的就业机会少得可怜。当地人戏称:“在这儿找工作,比找对象还难。”
老城区的情况更糟。报道说,很多房子空置率超过80%,街上除了偶尔路过的老人,几乎看不到人。商业活动几乎停摆,饭馆关门,商店倒闭,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找不到。经济不景气,日子过得紧巴巴,玉门就像被时代抛弃了。
人口问题也很扎眼。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玉门镇的常住人口不到3万人,其中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年轻人跑去大城市打工,留下的多是退休的石油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城市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老城区成了“养老院”,新城区虽然建了些房子,但也没人气。
这种人口结构对发展是致命的。劳动力不足,消费能力弱,城市想靠内需拉动经济根本不现实。老人多了,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倒是上去了,可地方没钱投入,服务跟不上,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环境问题还是老大难。石油开采留下的污染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土壤重金属超标,地下水没法喝,空气里还有刺鼻的味道。
公开报道提到,玉门老城区的环境治理需要几十亿资金,可地方财政拿不出这么多钱,国家拨款也杯水车薪。生态不恢复,吸引投资就更难了,谁愿意来一个污染严重的地方呢?
玉门要想活过来,靠石油肯定是不行了,得换条路走。近年来,当地政府开始搞产业转型,重点放在新能源和文化旅游上。
玉门地处甘肃西北,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玉门建了几个风电和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几十万千瓦。这是个好方向,毕竟新能源是国家支持的产业,市场前景不错。
文化旅游也在试水。玉门有老君庙油田遗址,还有红色文化资源,像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历史,能打造成旅游亮点。政府修了些景点,想吸引外地游客。可现实很骨感,游客量上不去,基础设施又跟不上,旅游收入还没看到影子。
政府没闲着,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甘肃省和酒泉市给玉门划了些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来投资,减免税收,还搞了职业培训,想帮下岗工人再就业。国家层面也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计划,玉门被列进名单,能拿到一些补贴和项目支持。
社会上也有声音在关注玉门。媒体报道多了起来,学者研究资源型城市的案例时,经常拿玉门举例子。一些公益组织还搞了援助项目,比如修学校、捐物资,想给当地人带点希望。这些努力虽然不算多,但至少让玉门没被彻底遗忘。
话虽如此,转型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新能源项目投钱多、周期长,短期内拉不动经济。旅游业更难,玉门偏远,交通不便,知名度也不高,游客凭啥大老远跑过来?
再说环境问题不解决,啥产业都站不稳脚。公开报道提到,玉门的转型资金缺口至少几十亿,地方债台高筑,靠自己根本玩不转。
还有个大问题是人才。年轻人跑光了,留下的老工人干不了新产业,技术人才又招不来。没人才,项目咋推进?这些困难摆在那儿,玉门想翻身,得一步步啃硬骨头。
玉门的故事不是个例,中国还有不少资源型城市面临同样的问题,像东北的阜新、华北的平顶山,都在为资源枯竭发愁。玉门的兴衰告诉我们,靠单一产业吃饭风险太大,一旦资源没了,城市就得瘫。早点布局多元化发展,哪怕慢一点,也比临时抱佛脚强。
再说政府规划。玉门当年没预判到石油枯竭,也没提前攒钱搞转型,等问题来了才慌了神。资源型城市得未雨绸缪,趁着还有钱的时候布局新产业,别等山穷水尽了再想办法。环境治理也得提上日程,不能光顾着赚钱,把后路堵死。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