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德国悄然删除了“可信国家”条款。一纸决策,撬动了整个欧洲的敏感神经。
若德国真按此推进,欧盟其他国家很可能紧随其后,中国企业参与欧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骤然放大。
这一幕,来得格外戏剧。三年前,德国还紧随美国步步封锁华为;如今,却成为西方阵营中首个在高端通信领域主动松绑的国家。
这些曾被美国裹挟的“小弟”,在目睹华为突破层层封锁后,正以惊人的速度调整战略,试图在这场科技博弈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美国小弟突然觉醒?
2025年4月,德国悄然对其通信政策动了手脚。
原本要求关键基础设施只能使用“可信国家”组件的条款,被干净利落地删除。修订后的版本,只保留了模糊的“受信任组件”字眼,再未点名任何国家或企业。
这一变化,不止关乎德国一国命运。
若德国选择执行,并引发欧盟其他国家跟进,中国通信企业或将迎来在欧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新机遇。
对国内6G产业链而言,这无疑是出海需求与自主研发双重利好的叠加催化。
回头看,欧盟对中国供应商的限制由来已久。2020年,欧盟出台《5G网络安全工具箱》,要求各国甄别“高风险供应商”,意图隔绝中国企业。
2023年,欧盟正式将华为、中兴打上“高风险”标签,并要求到2026年彻底替换核心网设备。
各国反应不一。
瑞典、丹麦态度强硬,直接封禁;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则公开拒绝执行。
到了2025年4月,德国新组建的联合政府,在妥协与角力中对关键条款做出重大调整,删除了“可信国家”一词,释放出微妙信号。
此举意味着中国企业被重新纳入选择范围。此前的“可信国家”设定,显然是为排除中国量身定制。
而新的表述,至少在法律上,为中企留出了可能。
德国为何转向?答案藏在利益深处。美国试图在6G标准制定上抢占先机,拉拢盟友筑起“技术小圈子”,排除中国。
然而现实冷酷。截至2024年底,欧洲5G人口覆盖率高达72%,农村地区仅46%,亟需加速建设。
与此同时,华为在欧洲非洲中东的营收虽逐年下滑,但仍维持在全球总收入的近20%,市场基础扎实,份额不可忽视。
德国电信早在2023年就已在3.6GHz频段叠加6GHz频谱,成功打破12Gbps的峰值速率,率先开启5G-A商用。欧洲的数字化进程,需要稳定、高效且成本合理的通信设备。
而中国厂商,无论在价格、技术还是服务体系上,都远超美西方竞争对手。
反观美国,今年2月拉着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九国仓促组建所谓的“6G联盟”,却自欺欺人地将全球最大通信市场——中国,排除在外。
没有中国的参与,6G标准注定缺乏全球号召力。更重要的是,6G的未来离不开5G的厚实积累。全球移动通信的发展逻辑,决定了谁都无法绕开中国。
德国自身也清楚这一点。
尽管安全部门多次炒作“间谍威胁”,联邦政府内部对华政策也一度摇摆,但真正主导决策的,仍是经济和产业利益。
数据显示,华为设备在德国5G无线接入网市场份额超过一半。若强行拆除,德国电信预计需耗时五年,投入超过30亿欧元。这笔巨资,德国显然负担不起。
更何况,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坚6G研发,步步领跑。
而德国若继续耗在5G禁令的泥潭里,只会白白错失下一代技术革命的窗口期。
这场变化是欧洲科技政策从盲从美国到理性自救的缩影,也是全球通信格局悄然生变的信号。
华为破封而出,德国应势而动。欧洲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正重新绘制自己在全球科技版图上的坐标。
成功突围的华为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西方对华为的围堵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2003年,思科在美国发起诉讼,随后华为核心路由网络设备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
2007年,华为试图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但交易被美方以所谓“国家安全”理由强行叫停。
2010年,华为再次出手收购3Leaf部分资产,美国政府如临大敌,施压阻断。
到了2019年,打压手段更趋全面且激烈。
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不仅切断了关键芯片供应链,还禁止谷歌向华为提供GMS服务,企图通过剥夺数字生态系统生存权,彻底扼杀华为的全球业务版图。
一时间,华为海外手机市场份额锐减,西方媒体纷纷预言其将“迅速陨落”。
然而,制裁没有摧毁华为,反而意外催生了一场深刻的产业自救。
华为启动“备胎计划”,加速核心技术自主攻关。
在看似密不透风的封锁之下,一条条备选路径悄然铺开,为中国科技突围积蓄了巨大的力量。
美国及其盟友打压华为,本质上不过是遏制中国发展、阻止中华民族复兴的缩影。
但历史的车轮,只会被更坚韧的意志推动向前。
独立自主,成为华为走出绝境、逆势崛起的根本战略。
2023年8月29日,一场未曾预告的发布革命悄然上演。
没有隆重发布会,没有漫天广告轰炸,华为直接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售Mate 60系列手机。
这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迅速引爆国内外舆论场。各国分析机构紧急拆解评估,各路专家竞相解读华为背后的技术突破。
Mate 60系列,搭载国产自研的麒麟9000s芯片,运行全新的鸿蒙OS 4.0操作系统。
网络测速显示,完全达到了5G标准,同时支持卫星通信,整机国产化率高达90%以上。
从处理器到基带,从天线到镜头,国产供应链实现了系统性覆盖。
这一成绩,意味着华为不仅挺过了断供危机,更在关键领域彻底实现了自我掌控。
华为之所以能破局,根源在于自主研发能力的持续积累。
面对国际蓝牙组织中断合作,华为迅速自研推出“星闪”技术,延迟更低,传输更远,稳定性远超传统蓝牙。
截至2022年底,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的声明数量上,华为以6583项专利族位列全球第一。
这一数据,不仅彰显华为在5G领域的技术实力,也说明即便被排除在国际组织之外,华为依然拥有制定标准的底气。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Mate 60系列的内部拆解。
数据显示,这款手机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及其他超过一万种组件,几乎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每一颗螺丝,每一块电路板,都承载着华为研发团队数年如一日的执着攻关。
华为之所以屡遭打压,不是因为薄弱,而是因为掌握了真正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
而华为之所以能在重压之下继续前行,也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主研发的坚定道路。
事实再次证明,封锁无法阻挡中国,制裁无法遏制华为。
相反,它们催生了一个更强大、更自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巨人。
大门重新打开
华为能够冲破西方封锁,绝非偶然。
支撑其逆势而上的,是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与完整强韧的工业体系。
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最大的实物消费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构建起了门类齐全、配套完整、上下游贯通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涵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内循环体系。
无论是芯片制造、材料供应,还是终端生产、系统集成,中国都具备独立完成全流程的能力。
这种规模宏大且高度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抵御外部冲击的底气所在。
要想真正摆脱外部势力干涉,实现自主可控,必须立足于本国市场,扎根于本国供应链,不断打磨内生循环的韧性。
唯有打通国内大循环,才能在全球风云变幻中始终站稳脚跟。
面对层出不穷的制裁与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需要练就一副“百毒不侵、金刚不坏”的本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任何国际局势下保持发展活力,才能让那些妄图遏制中国进步的势力徒劳无功。
与此同时,德国对华为态度的变化,也是多重危机交叠下的必然结果。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俄罗斯廉价能源断供,直接推高了德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高额补贴诱使德企外迁,核心产业链加速外流。
2024年,德国GDP连续第二年负增长,经济警报持续拉响。
曾经强大的“欧洲发动机”,在能源危机和产业流失的双重夹击下,开始显现出疲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的技术与市场价值被重新审视。
一方面,拆除华为设备的成本高达数十亿欧元,且替换供应链将严重拖延5G建设进度;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为德国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增长空间。
经济现实,倒逼德国重新思考对华关系。
这种经济逻辑,迅速传导至政治领域。
2025年大选后,因激进环保政策饱受诟病的绿党惨遭选民抛弃。
基民盟回归执政,新总理默茨上台,标榜“亲美”,但执政伊始便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务实风格。
在组阁谈判中,原本要求关键领域仅使用“可信国家”产品的条款被删除,审查标准从“供应商国籍”转向了“技术安全性”。
华为,不再因“出身”而被一刀切排除在外。
这场政策调整的本质,是德国在“经济生存”与“政治站队”之间做出的现实选择。
当美国无法为德国企业提供中国市场的替代时,所谓“价值观外交”也只能让位于冷酷的经济利益。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当下,欧洲国家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而德国,选择了务实。
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转向并非德国一国孤立之举。
未来,更多国家或将在动荡中重新审视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关系。
西方的制裁,确实在短期内限制了华为在国际市场的扩张空间,但中国庞大的内需体系,迅速成为华为稳定增长的基本盘。
在国内市场,不仅需求旺盛,更有完整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体系作后盾。
全国各地,遍布高效运转的供应链节点,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制造,从软件开发到售后服务,形成了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
即使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华为依然能够确保产品正常量产,并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多年来,华为深耕本土市场,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不断革新的技术成果和优质细致的客户服务,早已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牢固的品牌认知。
这种深厚的用户信任,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坚不可摧的支持力量。
而在全球竞争中,技术优势始终是打破封锁的最有力武器。
华为掌握着全球34%的5G必要专利,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使得西方政治打压变得徒劳无功。
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下,中等强国们逐渐意识到,单纯追随大国已无法保障自身利益。
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正试图在经济独立与政治自主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不再甘心永远充当美国的附庸。
华为的坚持与胜出,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胜利。
它是中国科技体系日益成熟的缩影,也是全球格局变化中一段值得铭记的重要章节。
参考资料:
「通信」德国政策调整有望重振我国移动通信出海产业链
新浪财经
华为独立自主突破制裁之路:新时代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借鉴
梁家荣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