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场虽然整体走的比较弱,特别是AI硬件方向出现回落,但是还是有一些亮点的。
比如今天三大指数都是收绿,但是有超3700家上涨。
另外就是AI硬件出现明显回调,但是AI应用板块集体走强,板块内超过10个涨停。

大家可能会觉得可能是AI 硬件的资金出来之后,转到AI应用方面,趋势有这个可能。
但是如果看看AI应用的财报,有点意思。
金山办公三季度净利涨了35%,WPS 365这块业务收入同比跳了71.6%。
深信服单季赚了1.47亿,同比增长接近11倍。
福昕软件利润翻了一倍多,蓝色光标净利润增长2.6倍。
这些名字没有之前AI硬件的公司有名气,但它们有一个共同标签:这几家公司有出现业绩释放,股价都动了。
这方面来看,市场可能意识到一件事:原来AI应用或许在创造收入,提增业绩。
过去几年,我们听得最多的是算力、是芯片、是大模型参数规模。
市场聊AI,张口闭口TPU集群成本、千卡并联效率、上下文长度能不能破百万。
热闹归热闹,可问题是——谁在买单?
现在答案慢慢清晰了:企业愿意为提升效率的工具付钱,用户愿意为省时间的产品掏钱包。
而这一轮AI应用的集体回暖,不是靠PPT讲出来的故事,是一份份财务报表堆出来的事实。
这不是“可能”盈利,而是“已经”盈利。
科技产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律:每一次技术浪潮,第一可能硬件,第二波才出应用巨头。
90年代互联网兴起,先有思科路由器卖断货,才有后来的雅虎和亚马逊。
2007年iPhone问世,先有高通、三星吃尽红利,再有Facebook、WhatsApp崛起。
就连电动车这波,也是宁德时代、特斯拉工厂先跑通,蔚小理才跟上。
AI可能也不例外。
前两年大家抢着投GPU、建智算中心、训练千亿参数模型。
但真正的价值转移,往往发生在基础设施初步成熟之后。
就像宽带普及后视频网站才起来,智能手机铺开后移动支付才爆发。
如今,国产大模型能力已跨过可用门槛(比如DeepSeek-V2表现稳定),API调用成本大幅下降。
于是我们看到:
1、WPS把AI嵌入合同审核、销售报表生成。
2、蓝色光标用AI做广告投放优化,前三季度相关收入做到24.7亿元。
3、万兴科技的视频AI工具海外付费转化率干到了12%,远超行业平均。
4、AI漫剧制作成本直接腰斩,供给量半年增长六倍,播放量冲上几十亿次。

这些不是实验室数据,也不是试点项目,而是真正在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和服务。
换句话说:AI正在从“我能做什么”转向“我已经做了什么”。
有人会说,这次是不是又是一轮消息推动?毕竟“人工智能+”提得挺多。
但细看下来,现在的行业角色更像是修路搭桥。
比如,推“AI+中小企业转型”,本质是在帮SaaS厂商找客户,金融领域推动国产办公软件替代,等于给本地化部署提供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一个例子是WPS 365,现在已经支持八种国产操作系统组合。
这不是为了炫技,是因为央国企采购清单里写着“必须兼容某某OS”。
需求在那里,产品就得跟上。

再看医疗机器人补贴、工业AI应用场景推荐目录……这些政策的作用,是让原本不确定的投资变得可测算。企业敢买,供应商敢产,产业链才能转起来。
所以别把政策当成短期催化剂。它更像一种基础设施——就像当年“村村通公路”不一定立刻带来繁荣,但它让快递能进村,电商才有可能发展。
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中国AI应用移动端月活已突破7.29亿,PC端也有2亿。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身边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已经在用某种形式的AI功能——无论是搜文档里的图片内容,还是让助手帮你改简历措辞。
巨大的用户池+成熟的分发渠道+不断降低的技术门槛,或许可能在催生一批“轻量化但高频”的AI产品。比如:
AI校对工具,在法律、审计行业悄悄普及。
智能客服背后的知识库自动更新系统,让运维人力减少一半。
创作者用AI一键生成短视频脚本、配音、字幕,效率提升十倍以上。
这些应用不像大模型那么耀眼,但它们嵌入流程、节省成本、可复制性强。
更重要的是:它们不需要教育市场。企业和个人一看就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AI漫剧能在短视频上快速走红。

传统一分钟动画成本三四千元,现在用AI生成只要一半价格,一个小团队几个月就能产出几十集内容。
观众不在乎是不是AI做的,只在乎好不好看。
只要内容达标,流量自然来。
供给多了,平台愿意推,创作者更有动力,正向循环就建立了。
翻开公募基金持仓记录,计算机板块长期处于低配状态,甚至可以说是“被遗忘的角落”。
不少基金经理的理由很直接:“软件估值没压够”、“看不到清晰的增长路径”。
结果呢?
当真实业绩出来时,市场上反而没有太多存量筹码可以往下卖。
机构仓位轻,散户关注度低,一旦出现基本面拐点,边际资金一进场,股价弹性反而更大。

你看福昕软件,三季报后社保基金两个组合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蓝色光标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超过55%,筹码高度集中。
还有一点值得玩味:相比AI硬件赛道动辄几十家创业公司挤一条赛道,AI应用的竞争格局其实更健康。
办公、营销、内容创作等细分领域,头部效应明显,赢家已经开始吃掉大部分增量市场。
我们总在等中国的“ChatGPT时刻”,等一个现象级C端应用横空出世。
但现实可能是:当一家公司能把AI功能变成客户愿意续费的服务,当一份财报能连续两个季度显示收入结构变化,这才是最朴素的信号。
别忘了,谷歌最初也只是斯坦福的一个研究项目,腾讯QQ刚上线时也被当作聊天玩具。
伟大的应用,可能往往始于不起眼的效率改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