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滞留太空 7 天,很多人问我们怎么保证航天员物资和生命系统呢?
说实话,难度确实不低。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任务正有序推进,也就是说还需要等几天,具体情况才能出来。也就是说,再加上对接几天,空间站6人已经驻留时间已超 12 天,创下新纪录的同时,而且还要继续待一段时间。

天宫空间站迎来了实打实的全负荷考验,那么到底空间站是如何提供保障的呢?
要知道,太空可不是地面,微重力环境下没有重力帮忙,长期驻留根本没法靠地面持续送货补给,要想在太空“过日子”,必须得靠一套能循环再生的生命保障系统,也就是“再生生保”。
这套系统的硬核之处,不仅在于氧气再生,更要搞定二氧化碳去除、微量有害气体净化这些关键活儿。
大家可能不知道,空间站舱内藏着 72 种微量有害气体,既有航天员代谢产生的丙酮、甲烷、氨气,也有设备运行释放的电路板、塑料挥发物,还有科学实验可能产生的化学品,涵盖了醇、醛、酮、烷烃等好几个类别。

虽然每种浓度都极低,但密闭空间里长期累积,可能刺激呼吸道、影响神经系统甚至损害器官,所以咱们专门配了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系统,靠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催化氧化的组合拳,把这些 “隐形威胁” 全清掉。
除此之外,航天员呼吸会持续产生二氧化碳,要是不及时处理,浓度升高会先让人头痛嗜睡、呼吸困难,严重了直接导致中毒窒息,但是空间站却能将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
很多网友不是很好奇,6名航天员,一人一天最少3升水,12天下来最少就需要216升水,这么多水要如何解决呢?
目前航天员的用水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货运飞船送上来的“太空水囊”,采用轻质柔性材料包装,安全且便于收纳,但储存的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还准备了另外一个保障方式:废水再生系统,包括冷凝水收集、尿液处理与水净化三大模块,靠着这套系统,天宫空间站已经实现了水资源100%再生。

尤其是尿处理环节,堪称太空生存的“黑科技”。尿液中含有一百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其中尿素、氯化钠和各类酸性物质约占5%。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既静不下来、也沉不下去,分离和处理极为困难,因此尿液处理一直是国际航天领域的技术高地。
空间站采用的蒸气压缩蒸馏技术,能将预处理后的尿液旋转蒸馏,冷凝提取出纯净水,再深度净化。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从6升尿液中提取5升蒸馏水,最高产水速度达每小时2.5升——换句话说,航天员的“用水”来源相当靠谱。
这些水除了作为航天员用水,也是制造氧气的主要原料,系统利用电力将水电解,直接生成氧气和氢气。
这个时候二氧化碳就发挥作用了,二氧化碳和氢气发生反应,重新生成水和一些其他物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得益于二氧化碳还原子系统,能使空间站每天多回收约一公斤水。

有些人可能会有担忧,这次6人同时在轨已超12天,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扛得住吗?放心,咱们的系统在设计阶段就预留了“三人模式”和“六人模式”的切换能力。
就像电器调档位一样,切换到高档位后,电解制氧的速率会提升,各项指标都能满足最大需求。
除此之外,应急保障也拉满了,空间站有完善的设备故障冗余切换流程,针对航天员健康突发状况有医学干预和后送预案,和地面飞控中心的通信链路 24 小时不间断,指令和状态传输畅通无阻。
还有一点,中国航天有 “发一备一” 的机制,神舟二十二号已经完成总装测试,早就发射待命,万一神舟二十号受损严重,就能立刻上天接航天员回家,这在国际上都是独一份的应急能力。

这次意外的长期驻留,其实也是一次难得的实战检验,既能测试环控生保系统支持人体代谢的最大能力,也能验证三舱三船最大构型下系统的全负荷运行表现。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6 名航天员工作生活一切顺利,还在共同开展科学实验,地面团队也在做着返回前的各项测试和演练。

不管最后是神舟二十号修复后返回,还是神舟二十二号接力接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始终是核心原则,相信用不了多久,航天员们就能平安回家。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