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晚,邰丽华时隔20年再登台,身份变了,从领舞到艺术指导。
这些年,她去哪了?
两岁那年,邰丽华高烧不退。医生给她注射了链霉素。烧退了,听力没了。
父母带着她跑遍武汉、上海的大医院。诊断结果都一样:无药可救。
五岁时,幼儿园老师组织游戏,蒙眼辨声。所有小朋友都在笑,只有邰丽华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回家路上,母亲哭了。父亲没说话,只是把女儿抱得更紧。
亲戚们开始劝:"趁年轻,再生一个吧。"
父母的回答很简单:不。
1981年,邰丽华被送进宜昌聋哑小学。
那里有一门特殊的课程——律动课。
老师在木地板上踩鼓,震动通过地板传到趴在地上的孩子们身上。邰丽华第一次感受到"节奏"这个东西。
她后来回忆:"一种奇怪而自然的有节奏的震动,刹那间传遍全身。"
电视里,杨丽萍在跳舞。
邰丽华看得入迷。听不见音乐,看得见舞姿。她开始模仿,在客厅里转圈、踮脚、伸手。
父母看在眼里,心里有了主意。
八岁,邰丽华进了舞蹈班。
第一天,她就发现自己是最差的那个。
其他孩子能感受到音乐的强弱变化,能跟上节奏。邰丽华只能靠死记硬背。
练了几个月,连踢腿都不标准。舞蹈老师叹气:"别浪费时间了。"
邰丽华没走。
第二天早上,她是第一个到舞蹈室的。晚上,她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一个动作,别人练十遍,她练一百遍。一百遍不行,就一千遍。
胳膊肿了,腿上全是淤青。大热天,她穿长袖长裤,怕父母看见心疼。
父母还是看见了,半夜,他们偷偷去舞蹈室看女儿,排练厅的灯还亮着,邰丽华趴在地板上,手按着音箱,感受震动。
母亲想进去劝她休息。父亲拉住了:"让她跳吧。"
十五岁那年,残疾人艺术节舞蹈比赛,邰丽华拿了第一名。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向她伸出了手。
1994年,她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参加高考。
当时,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愿意保送她。稳妥,安全,专门为残疾人设立。
邰丽华拒绝了:"我要和健全人一起考试。"
她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那是她找到的唯一一所愿意接受聋哑学生的普通高校。
上课时,她坐在第一排,死死盯着老师的嘴唇。
下课后,她把笔记借给同学抄,同学帮她补上听不清的部分。
就这样,她拿到了学士学位。
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1992年,"无国界文明艺术节",邰丽华表演《敦煌彩塑》。
灯光打在她身上,观众席一片安静,舞蹈结束,掌声雷动。
真正让她名声大噪的,是《雀之灵》。
2000年,邰丽华站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的舞台上,表演《雀之灵》。
台下坐着联合国重要官员、43个国家的外交官、见过世面的纽约观众。
演出结束,全场起立鼓掌。
邰丽华的演出海报,被挂在卡内基音乐厅的墙上。
那是音乐厅里唯一的中国剧照。
杨丽萍看完邰丽华的表演,说了一句话:"如果没有音乐,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跳出这种味道。"
2004年,《千手观音》首次亮相国际舞台。
21个聋哑演员,平均年龄21岁,她们听不见音乐,只能靠指挥老师的手势。
排练时出了意外,灯光太亮,邰丽华看不清指挥老师的手势,最后一个动作,她起晚了,21个人,同时起晚,错得整整齐齐。
台下的观众没看出来,导演张继钢也没看出来。
演出结束,张继钢问邰丽华:"你们哪里错了?"
邰丽华用手语比划:"最后一个动作。"
张继钢愣了:"我怎么没看出来?"
邰丽华笑了。
2005年。《千手观音》登上央视舞台,6分钟,700多个节拍,21个人,1000多只手,每一个手势,都必须精准。
邰丽华在脑子里,有一支专属于她的乐队,别人跳几十遍能记住的舞蹈,她要跳几百遍,上千遍。
镜头扫过,观众看到的是一张端庄、娴静的脸。
那张脸背后,是无数个夜晚,是地板上的汗水,是膝盖上的淤青。
张继钢说,邰丽华是他见过的最好的聋人舞蹈家。
"她的整个身体都有舞感。"
1995年,邰丽华提着大皮箱,站在姨妈家的楼道里。
姨妈的同事不在家,邻居李春打开门,示意她进来等。
两个人,一支笔,一张纸,聊了一下午。
李春是华中科技大学土木系的学生。话不多,眼神温和。他在纸上写字,邰丽华看着回应。
临走时,他们互相留了通讯地址。
一个月后,邰丽华随团去香港演出。
14天,李春给她写了14天的日记,每一天的想念,每一天的等待,全写在纸上。
邰丽华看完,哭了。
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她听不见的地方,为她写下每一个想念的瞬间。
开始交往时,李春不会手语,两个人出门,靠纸笔交流。
有一次,他们去朋友家,路上,李春找不到方向,嘴里说了两个字。
邰丽华读唇,看成了"命苦",她以为李春后悔了,后悔娶了一个聋哑人。
泪水瞬间涌出来。
李春急了,拿出纸笔写下"迷路"两个字,在旁边画了个箭头,又写了个"不是命苦"。
邰丽华破涕为笑,从那以后,李春开始学手语。
每天下课,他去图书馆翻手语词典,回宿舍的路上,他对着路灯练手势。
室友笑他,他不在意,三个月后,李春能用手语和邰丽华进行简单交流,半年后,他们的交流已经很顺畅。
真正的考验,来自李春的父母,独生子,要娶一个聋哑人?父母坚决反对。
李春带邰丽华回家。
第一次,母亲没给好脸色。
第二次,父亲直接摆手,示意不欢迎。
第三次,邰丽华主动去厨房帮忙。
她切菜、洗碗、收拾桌子,母亲看在眼里。
第四次,邰丽华带了自己画的装潢设计图。
父亲翻看,眼神里多了些好奇,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邰丽华每次去,都安静地做事,不会说话,用行动说话。
四年时间,李春的父母,终于点头了。
期间,还有一个插曲。
1993年,马来西亚演出,一个富商看上了邰丽华,送花,送礼物,写信,每次邰丽华随团演出,他都飞过去看。
邰丽华拒绝了第一次,富商没放弃,拒绝了第二次,富商还是没放弃。
整整八年,富商从马来西亚追到中国,从中国追到欧洲。
邰丽华的态度始终如一:不。
她心里只有一个人,那个会为她写14天日记的理工男,那个愿意学手语、用纸笔和她聊一下午的李春。
2003年,武汉,邰丽华和李春结婚了,没有豪华婚礼,没有媒体报道。
婚礼现场,李春用手语说了一段话,邰丽华看着他的手势,眼眶湿润。
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
孩子从没在镜头前出现过,她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成长环境。
后来,有媒体造谣,说邰丽华被丈夫抛弃,李春带着妻子和儿子,出现在镜头前。
一家三口,安静而幸福,谣言不攻自破。
邰丽华和李春的相处模式很简单,他在武汉读研究生,她在北京跳舞。
结婚三年,两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到半年,聚少离多,感情反而更深。
每次见面,李春都会准备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这段时间想对邰丽华说的话。
邰丽华也有一个本子,上面画着舞蹈动作,配上文字说明。
两个人坐在一起,翻看彼此的本子,不需要太多语言,眼神和笑容,已经说明了一切。
2002年,邰丽华被调到北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队队长。
舞台上的她,开始往幕后走。
《我的梦》,这是艺术团的招牌剧目。
每年150多场演出,足迹遍布85个国家,声乐、器乐、舞蹈、京剧、音乐剧,全都有。
盲人、聋人、肢残演员,同台演出,台下的观众,常常会忘记台上的人是残疾人。
邰丽华在宜昌办了一所舞蹈学校。
2013年,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合作办学。
第一批招收29个聋哑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市。
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半小时早功,下午还有排练课。
老师踩地板、打鼓,让孩子们通过震动感受节奏。
邰丽华说:"我小时候条件差,现在好了,残疾人完全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学习。"
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全国政协委员。
2019年,艺术团开展了73场公益活动。
足迹遍及甘肃、吉林、河北、河南、重庆、四川、青海、广西8个省区市。
四川凉山5个深度贫困县,青海3个贫困县,河北南皮……
邰丽华带着演员们,走进贫困残疾人家中,走进特教学校,走进残疾人服务站。
2021年,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邰丽华和手语翻译,用手语演唱国歌。
这是国家通用手语方案实施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用手语演唱国歌。
2025年春晚,又一个第一次,听障版无障碍转播,不只是同步手语翻译,是用手语把整场晚会演一遍。
13个听障演员,4个手语翻译,4个多小时的演出。
歌舞、小品、相声、戏曲,全部要翻译成手语。
邰丽华接到任务时,心里没底:"这整台表演下来可以吗?"
排练开始,相声和小品,是最难的,不能只直译台词,还要让听障朋友理解幽默感。
邰丽华要求演员加入眼神、表情、肢体动作,让这个词变得生动。
导演看着排练,哭了。
嘴里嘟囔:"太难了。"
邰丽华在台下,满脸笑容,给台上的演员打节拍。
邰丽华时隔20年,再次站上春晚舞台,和4个听障演员一起,用手语表演。
镜头扫过她的脸,岁月在她的头发、脸庞、眼角留下痕迹,她还是那个邰丽华,只是身份变了,从舞者变成了服务者。
20年前,《千手观音》让大家重新认识残疾人。
20年后,她亲历一个新的开始。
听障人士可以"听见"春晚。
视障人士可以"看见"春晚。
这不是结束,这是另一条路的开始。
参考信息:
聋哑人舞蹈家——邰丽华 · 中影人教育舞蹈学苑
【奋斗的中国人】"千手观音"邰丽华:最好的舞蹈 总与人生相关 · 央广网 · 2018年10月17日
邰丽华:无声世界的领舞者 · 共产党员网 · 2013年12月1日
邰丽华:我只是1/21个"观音" ·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用手语把整场晚会同步演一遍——2025年总台春晚听障演员背后的故事 · 新华网 · 2025年1月31日
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以人民为中心,服务残疾人文化生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2020年5月24日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