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可能也有这样的例子:有的老人天天闲不住,不是散步就是打太极,身子骨硬朗得很,体检单上的数字比年轻人都漂亮;也有的觉得“静能养神”,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结果反而腰酸背痛,小毛病不断。这不就奇了怪了?老祖宗不是说“静以修身”嘛,怎么现实好像不太一样?
还真有较真的科学家花了将近六年时间,跟踪调查了三万六千多位平均年龄六十出头的老年人,就想弄明白这事儿。结果咋样?嘿,数据一出来,挺说明问题。那些每天能保持六个多小时轻度活动的,比如做做家务、侍弄侍弄花草,他们整体的死亡风险能下降四成多!要是每周能坚持完成一百五十分钟像快走、游泳这类中等强度的运动,那效果更惊人,死亡风险能降低一半还多。就算每天只能挤出一个小时来动一动,也比整天粘在椅子上的人,风险要少百分之四十。这可不是小数目啊,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身体这架精密的机器,看来真是得时常运转着。
那有人可能不服气了,说乌龟不动活千年,你怎么解释?其实这是个常见的误解,咱们平常说的乌龟,平均寿命也就五十年左右。自然界里真正的长寿明星,比如能活两百岁的弓头鲸,人家在海洋里可是活跃的捕食者,一点儿也不“静养”。还有朋友向往道家打坐求长生,像高寿一百零四岁的张至顺道长,他确实打坐,但他也亲口说过,道家讲究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他老人家每天还自己砍柴、做饭、练习金刚功呢,可不是干坐着。这就好比冲绳那些有名的长寿老人,他们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终身在稻田里劳作,每天消耗大量热量,但同时懂得“饭吃八分饱”的道理。这种持续的低强度活动,配合适度的饮食控制,被证实能有效延缓细胞衰老。
所以你看,纯粹的“静养”可能是个误区,关键还得科学地“动”。那怎么动才算科学呢?这事儿不能一刀切。体重大的朋友,游泳对关节更友好;骨质有点疏松的,用弹力带做做抗阻训练能增强骨密度;有呼吸系统慢性病的,练练腹式呼吸就挺有益处。判断运动强度有个简单的“说话法”:低强度时你能正常聊天;中等强度时你能说话但没气唱歌了;要是喘得只能说几个字,那就是高强度了。时间上也有讲究,早上起来拉伸一下能唤醒身体;下午三四点体力最好,适合做点力量训练;晚上饭后散散步或者做做舒缓的有氧运动,反而有助睡眠。最新的研究建议,把运动组合起来效果最棒:每周累计两个半小时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打球都行,再加上两次力量训练,每天再穿插半小时太极、八段锦这类传统养生运动,简直就是给身体上了份“长寿保险”。
说到这儿,想起一句老话,“生命在于运动”,但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就像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说的,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这道理我们都懂,可真正落实到每天的生活里,你是会选择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还是愿意穿上运动鞋,出门去迎接那份活力和健康呢?你的身体,又会更偏爱哪一种状态?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