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会上,大家听着发言。突然,边上小Q的手机电子乐声大作,慌乱之中,他一下没关掉,手机也啪嚓摔在地上,引来众人侧目。会后,我说怎么回事,他有点尴尬,说手机上瞧见个广告,他大意了没有闪,误点一下,游戏就蹦出来了!
其实,小Q确实是个重度游戏玩家,给他推游戏没毛病。问题在哪儿呢?错就错在,推的场景不对。
广告圈一直有个教条:使劲猜用户需要啥,猜中了你就使劲推,这叫兴趣定向。可是,领导夹菜你转桌,会议室里你放歌,这就是场景不对了,再有兴趣的用户也得骂街。都在说遇到瓶颈的增长从业者,恐怕得好好琢磨琢磨“场景化”这事儿了。
场景化,其实就是营销的内容和方式,应该跟用户当前的环境和活动不违和。做不到这点,纯粹是浪费预算。天天哭着喊着说ROI不好,又大把花钱在不对的场景投广告,这是不是有点精神分裂?
不过,要做到场景化并不容易。在移动设备主宰的今天,这需要终端级的产品支持。这事我早就想说,但一直没素材,直到昨天在OPPO开发者大会上,看到了不少相关进展。今天,就结合我的理解,聊聊场景化营销,是如何解决广告“给谁看”、“何时看”和“看什么”这几个核心问题的。
根据场景确定营销对象,是有心理学基础的:只有眼前的内容不打断用户当前任务时,他才会真正关注,否则就会下意识地视而不见,这叫“选择性注意”。这提醒我们,从历史行为推出的用户兴趣,不如当前场景反应的用户状态更重要。这么说您可能还有点懵,咱们来算算账,就知道为啥这么重要了。
假设你花了一万块,给一个游戏投广告,五千落在了用户休息的场景,五千落在了工作的场景。前者产生了八千的回报,后者不但蹦子儿没赚,还招来了几个投诉。结果一算账,ROI才0.8,这活没法干了!可是你要把那不匹配场景的五千省下来,ROI可就1.6了,用户满意度也高多了,谁说没法干呢?
所以,场景化,并不是偷窥你的一举一动,在你喝啤酒的时候自以为是地递上尿布,而是了解你的基本状态,尽量避免用不匹配的广告打扰你。
那么,为什么场景化营销,需要终端生态的产品支持呢?近来,OPPO广告在这个领域的动作比较大,结合相关的实践,咱们先来看看,场景化的用户理解是如何做到的。
还拿工作场景为例,怎么判断用户在工作呢?其实,只要统计一下他每天上午最常出现的地点,这基本就是工作地点。以后但凡是在这个地点附近,就算是后半夜,人家大概率也是在加班工作,游戏广告就别推了。
再比如,如果发现用户的电量持续上升,那很显然,这是插着充电线呢。再结合其他信息判断用户的具体场景,也很有价值。
所以,场景理解,是基于终端上丰富的感知能力的。其中,三大类数据可以对场景理解做出贡献:用户通过搜索、AI对话等主动表达的需求、端侧行为和传感器反映出的用户状态、还有行业客户共享的APP端内数据,把这些加以综合,用AI能力推理出用户场景。以此为基础的全新定向模式,既避免打扰用户,又提升营销效率,正是场景化营销的精髓。
当然,大家别误会,上面只是方便大家理解的例子。而实际的场景感知和理解,并不是明确地输出用户的状态标签。在今天深度学习的建模框架下,用户理解的输出就是一串数字组成的矢量,你就是看了也不知所云,完全不会暴露用户隐私。
搞清用户的场景还不够,由于场景转瞬即逝,要有效触达用户,就更需要终端生态的能力了。
场景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场景化营销有着强烈的即时性特征。如果只在大流量的APP内守株待兔,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应该怎么做呢?只有把手机设备的即时触达手段调动起来,场景化,才有实践意义!这一点,显然只有终端生态才能胜任。
终端生态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屏”这个用户注意力第一入口,它可以实现服务即触达的“零层级”载体,这是相对其他媒体的差异化优势,实现更高效的触达链路。这一理念,就是OPPO提出的“从APP到OS屏”。
咱们来看看,越来越高效的触达是如何演进的。
OPPO开始的营销触点,也是应用商店、浏览器这些系统提供的APP。后来,OPPO广告开始发掘OS在APP外的场景矩阵,例如速览、互动桌面等,这些场景比起应用商店,对服务分发来说更加及时,但仍然受制于用户主动的使用行为。
可是,当捕捉到场景化营销的时机,怎么才能直接、高效地触达用户呢?其实,用户全天候离不开的交互场景,就是OS的手机屏。把洞察到的用户意图直接透过屏幕表达,提供零层级的服务,这才是最高效的方式!于是,直接通过小布助手、商业化PUSH、智能短信、悬浮窗这些可以主动触达用户的渠道,场景化营销的价值可以被彻底激活。
举个例子,对于非常明确的用户场景,可以利用商业化PUSH,跳出APP直接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用户。目前,头部的电商品牌,都在OS屏的新触达方式下,获得了营销效果的巨大提升。与兴趣定向的信息流广告相比,这是终端生态提供的独特能力。
当然,这种全新的触达方式,结合用户场景的不同阶段,用法其实是不同的。咱们找一些生活服务行业的具体场景,来看在种草、下单和履约这几个阶段,OS屏的触达能力,有多少丰富多彩的具体用法。
对产品尚无了解的用户种草,需要在用户探索的场景下,引导他的兴趣。在OS屏的体系下,榜单、卡片这些把直指人心的触达方式,是非常高效的。
说个具体的例子,如果你是某小城市的文旅部门,与其等着用户打开小红书,不如在发现他想旅游时,直接把景点图文推送到这类内容场景。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阶段,将深埋的产品亮点通过OS屏直接外显,是非常关键的。
要推动已经对产品有了解的用户下单,特别需要把握好用户产生相关需求的场景,一击中的。
设想两个场景:用户中午来到一家商场,很有可能是有用餐的需求,可是,他未必会主动打开美团,如果直接在解锁或通知栏的位置,送上一张优惠卷,是不是一下就缩短了服务距离?如果发现你到了一个新城市,是不是可以直接在卡片中给出当地的特色餐饮?
对于已经下单以后的用户,终端屏的意义就更大了:履约时,往往有不少的通知信息,与其然他们淹没在邮件、短信中,不如直接利用悬浮窗等方式,零层级传递信息,这既能提升用户体验,又是非常好的增加复购的机会。
于是,在OS屏的能力加持下,场景化营销有了高效、即时的触达手段。这才行成了可行的实践方案。
前面说了很多场景化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其实,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近来才有突破进展的AI。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既然场景化营销听起来这么有道理,在终端生态上又有实践基础,那为什么早些年没有人像OPPO广告这样深入探索这条道路呢?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场景化,必须有AI的技术支撑,才是真正有灵魂的。
这话怎么理解呢,其实就两层含义,一是AI带来了对多媒体创意的深入语义化理解能力;二是要匹配场景化的营销,必然要求内容的高度个性化。这两点,也是OPPO广告重点建设的方向。
首先,AI会让场景化的创意变得非常丰富:同样的商品,创意要贴合不同的场景,自然需要不同的版本。在AI不成熟的时代,这一条就能让场景化变得无法实用。而现在,利用大模型强大的语义理解和推理能力,AI可以理解OS的场景及用户需求,由此自动生成匹配的内容,这任督二脉一下就打通了。
目前的创意生产流程,仍然有人工确认和调整的环节。畅想一下,将来完全有可能直接根据“用户×场景×产品”三元组信息,实时在线生成创意,也就是AI自由地跟用户表达和交流了。
以往的创意在广告系统中的表达就是个ID。如果每个创意ID都要单独积累数据,冷启动实在太慢了。而有了AI,可以从中读出更丰富的商品信息,利用同款或类似商品的相关数据,无论是冷启动周期还是ROI,都会有明显改善。
比如对电商行业,这样的能力尤为重要:系统明确捕捉了用户的购买兴趣,可以利用OS屏的零层级触点触达用户。因为场景不同、产品不同,千人千面的推荐创意是必须的。在AI的帮助中,这样高度个性化、自动化的营销链路才变得可行。
如今,都说增长遇到瓶颈。其实在我看来,原来互联网大盘在涨,大家不用太仔细打磨,就能保持每年几成的增长。可如今,如果不深挖细节,那就举步维艰了。而场景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有潜力的一个方向。
场景化的营销链路,目的在于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及时提供有效信息;而它的实践,需要手机终端生态从场景理解到即时触达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同时,AI与场景化相结合,营销将不再是粗暴打扰,而是越来越像润物细无声的个人服务。
从OPPO广告的产品进展来看,这样的新理念,在增长中用起来是完全可能的,除了显著提升ROI,还可能创造商家与用户和谐互动的新局面。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