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钩随笔
这周又是悄然而过。
早晨打开日历,
才发现昨晚还停留在“星期四”。
一抬头,却已经是周五。
时间像一阵风,从肩头绕过去,
留下一地记不得的细节。
偶尔我会想:
是不是人到中年,记性真的变差了?
还是心里装的事太多,
无暇细数那些细微的片段?
幸好这几天翻了许知远的《十三邀Ⅱ》,
一边看文字,一边看访谈,
随手记下一些想法,
像是给这一周打了柔软的底色。
原来阅读,不是为了记住什么,
而是为了让日子不至于毫无痕迹。

摄影家陈传兴在访谈里说,
45—50岁,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在更新期”。
大脑的灰质层从活跃变得沉静,
像是一座逐渐熄灭的火山。
不是枯萎,而是转入地下,
重新排列、重新编码。
他说:
“人在这个年纪,会突然有很多深沉的思考,
那不是困惑,是重组。”
原来所谓的健忘、迟钝、容易走神,
不是衰退的迹象,
而是全新的“内向生长”。
你以为自己停下了,
其实是大脑在为后半生做准备。

赖声川曾经历过漫长的低谷。
作品受挫,他对世界提不起兴趣,
整个人像陷在一片浓雾里。
许知远问他的夫人:
“你怎么安慰他?”
她笑着说:
“我只是坐在他旁边。”
原来真正的陪伴是不制造声音,
不急着拉对方走出来,
不把自己的理解强塞给别人。
而是在对方最暗的时候,
灯不亮,也不关,
只是静静守着。
因为
能救自己的人,永远只有自己。
陪伴,不过是一只安静托着的手,
告诉他:
“你慢慢来,我在这里。”

建筑师马岩松说:
回看年轻时的一些作品,
“最好没建出来,甚至应该烧掉图纸。”
这句话出乎意料地真诚。
原来大师也有不堪回首的青涩,
也有想删除的过往。
你看,我们常常害怕表达、害怕写字、害怕被看见,
担心自己不够优秀,
担心被笑话。
可事实上
成长就是允许自己“并不完美”。
你写过的笨拙文字,
你做过的错事,
你走过的弯路,
都是后来你之所以清醒的原因。
没有一张纸从一开始就是干净的,
所有的成熟,都来自写、擦、再写。

陈传兴回忆年轻时在法国求学:
书看不懂,课听不明,
连语言都像密不透风的墙。
他形容那段日子:
像哪吒拆骨剥肉,
“把自己拆开,再慢慢缝回来。”
他说那时候每天都像用头撞山壁。
撞到后来,
头变硬了,
山也出现了裂缝。
突破,不是靠聪明,
而是靠坚持撞下去的那股执拗。
就像泰戈尔说:
“你今天受的苦,终会在未来照亮你的路。”
你以为是命运刁难你,
其实是在为你打磨出另一种能力。

这周我记不住很多事,
但记得书里一句话、
访谈里一个眼神、
笔记里一个突然闪亮的想法。
阅读的意义就在这儿——
不是为了让生活更忙,
也不是为了“提高”。
而是在日子滑过去的时候,
给自己留下一缕温柔的痕迹。
哪怕是一句摘录、一个思考、一个顿悟,
都足以让这周变得不同。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大方向,
但它能在漫长的路上,
让人不那么孤单。

越来越觉得:
45岁以后的人生远比想象中辽阔。
大脑在重组,
情绪在稳定,
过往在被整合,
而新的秩序正在悄悄成形。
你以为自己在变慢,
殊不知——
你正在走向一个更深、更稳、更明亮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理解这句话:
年龄不是下坡,
而是内心重新建筑的一座新山。
只是这座山,
更静、更远、更宽。
—《吴钩随笔》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