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老茶馆的木格窗,八十三岁的苏婆婆正往青花瓷碗里添第三勺茶末。她的手像枯萎的茶枝,却能精准掂量出每一克苦涩。这间开了六十年的茶铺,见证过太多离合:有举人公子在此等过未到的船,有新婚夫妇在此别过南下的火车,也有她自己,在某个梅雨季等来了再没离开的人。
一、苦荞里的甜
《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咏叹,在苏婆婆的茶罐里化作具象的哲学。1943年的寒冬,逃荒而来的林先生蜷缩在茶铺门楣下。苏婆婆将最后半罐苦荞掺进茶末,熬出两碗带着焦糊味的热饮。后来他们才知道,那半罐苦荞本是要留给她病重母亲的救命粮。
二、离别酿的酒
茶铺墙上挂着幅泛黄的水彩画:穿长衫的男子站在码头,身后是1957年的雾霭。那年林先生作为水利工程师南下,苏婆婆每日往他留下的青瓷罐里添一勺新茶。当茶罐积满三百六十五勺时,等来的却是裹着白布的遗物。她在茶罐底发现张字条:"茶凉了,就续上新的"
。
三、重逢的茶汤
二十年前拆迁潮涌来时,苏婆婆执意留下斑驳的茶桌。某日暴雨倾盆,穿褪色中山装的老者推门而入,腕间手表停在1957年10月7日。那是林先生失踪的日期,也是苏婆婆开始往青瓷罐添茶的日子。老人从怀中取出密封的铁盒,里面是1957年的武夷岩茶,茶香里裹着半个世纪的等待。
四、光阴的褶皱
如今茶铺常来位坐轮椅的画家。他总在黄昏描摹那幅未完的水彩,画布上的码头渐渐生出茶树。苏婆婆教他用茶渍作画:陈年普洱晕染出远山,新采龙井勾勒出归舟。当画布上的茶树结出青瓷罐,老人忽然指着画中人说:"你看,他袖口的补丁,和当年我补的一模一样"。
《文心雕龙》言"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苏婆婆的茶铺正是这样的所在。那些在苦荞里尝出甜味的逃荒客,在离别中酿出醇香的未亡人,在茶渍画里重逢的旧时光,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生活给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苦或乐,而是让我们在离合间学会酿造属于自己的甘甜。
当最后一缕茶烟袅袅升起,青瓷罐里的茶梗忽然绽放出新芽。这或许就是光阴最温柔的魔法——它收走我们的眼泪,却还给我们用泪水浇灌出的春天。就像苏婆婆总说的:"茶要回甘,人要回头,日子啊,终究是苦着苦着就甜了。"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