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式 “人才输出” 有多牛?看这些移民如何在高丽成为 “治国天团”

因为移居高丽的两宋文人武士大多在移民之前已在宋朝获取功名或官职,其移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精英移民性质。

所以,他们在高丽的活动一般集中军事、外交、文教、制度建设等一些特定领域。

高丽立国伊始,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并不乐观,外有周边强邻的不断侵扰,内有权臣外戚频繁干政。

因而,当时的整个朝鲜半岛处于一种战乱与政变频发的状态。而这恰好为移民中的一些军人将领提供了参与和实施军事活动的有利机会。

他们也在平定历次变乱中立下军功,从而奠定其在高丽朝的地位。张贞弼、郑仁卿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

张贞弼,初名吉,号圃荫,益忠献。《高丽史》所载其名为张吉:“庚寅,以古昌郡城主金宣平为大匡,权行张吉为大相。”

本浙江苏州龙兴府人,“唐末以吏部尚书。为人所诬。窜来我东。与金宣平,权幸。摄太祖统合三韩。三公为太师。同享于安东。”

田张贞弼移居朝鲜半岛时,正值新罗末期,群雄并起、战乱频发。经层层兼并,先后出现三股势力:后百济甄萱,后高句丽弓裔,以及后来推翻弓裔政权的高丽王建。

对待新罗末代王朝官员百姓,甄萱和王建分别采取了杀戮与安抚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

这样,对峙双方的均衡态势发生倾斜,地方军事力量都萌生了投入王建旗下的想法,张贞弼便是其中一例。

时为新罗守将的张贞弼与权幸、金幸炳同守古昌郡,听闻 “甄萱入羅。君弑國覆” 的消息过后,三人在城中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达成共识:“吾辈义不与萱共戴天。顾力不能报。合投王公。共灭此贼。”

于是三人举城投降高丽,王建大喜,有瓶山之捷。此役成为高丽统一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大大加速了高丽统一三国的进程。

这样,张贞弼作为移入高丽的武士代表之一,立下开国之功,王建大喜:“金幸炳 (张贞弼) 几达权。可谓能权矣。乃赐姓权。拜大相。升郡为安东府。封食邑。位至三韩壁上三重大匡亚父功臣太师。”

此后的高丽朝,又出现了一位具代表性的武将郑仁卿。他也同样立有奇功,历任要职。

郑仁卿,字春叟,1241 年生于看月岛。其父郑臣保,字彪皇,生卒年不详。本宋朝浙江人,为宋理宗朝尚书刑部员外郎,娶太子詹事崔守郎之女,生四男二女,长子郑仁卿。

仁卿 “幼有异质。不逐岛俗渔钓。唯庄坐读书。九岁登正元山刹。题二诗于岩石。一曰愁登高岭髻。遥望云飞北。忽忆先人墓。

泪随春雨落。一曰胡尘涨宇宙。万里落孤臣。何日乾坤整。重回赵氏春。识者以为非荪芦中人物。高宗甲寅年十四。及第第三人。

补队正。入御史台为司录。辛酉丁忧还乡。连遭丧庐墓。足迹未尝一至家。服既阙。重筑望云台。以寓感慕之怀。先是蒙兵充斥。旧京残破。王徙都江华。瑀沆颛制国大乱。无仕进意。留连乡庐者久之。间尝募兵击蒙兵于稷山有功。己巳随世子如蒙古。”

郑仁卿十九岁参军,因通晓两国言语,初在军中任 “舌人”。后随同其父屡立战功,累迁上将军,是一位集外交使节和武将于一身的人物。

忠烈王即位,策侍从功为一等,升其乡富城县为瑞州郡。赐号壁上三韩三重大匡・推诚定策安社功臣。又命图形壁上,赐录券。

忠烈王三十一年 (1305 年) 卒,年六十九。妻陈氏福州人。亦宋之迁人也。

在南宋遭受蒙古军入侵的同时,高丽亦不曾幸免。蒙古大军连年入境,高丽不堪其扰,朝廷被迫迁都海岛,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无奈之下,终与元议和,高丽成为元朝的东藩,元丽关系进入传统宗藩关系的轨道。
议和之后,高丽元宗数次上书,为时任世子的忠烈王请婚,并命其入质中国。郑仁卿就是忠烈王的随从亲信之一。

1269 年 6 月,高丽权臣林衍逼迫元宗退位,立王弟安庆公王温为王,林衍则自为教定别监。

与此同时,高丽国内支持忠烈王的一方也随即开始应变。郑臣保自然站在了忠烈王一边,并同义州副使金孝巨、静州守韩奋等果断而积极地参与平叛。

此间,其父几欲为叛乱分子所诱杀。此事经忠烈王上报元朝核实后,蒙古方面也立即做出反应。

最终,元宗复位,“庚午林衍死。元宗自蒙古返。始还都旧京。而外弊于强邻。内制于权臣。殆无以为国。仁卿左右协赞。终始殚竭。力请世子尚帝女。藉援以纾难。”

为此,忠烈王采纳郑仁卿的建议,以高丽世子和蒙元驸马的身份顺利继承王位。

平定政变后的郑仁卿,被定为一等功臣,得忠烈王高度信任,倚为栋梁。后来虽一度犯禁,“时国家选良家处女方禁婚,仁卿犯禁流海岛”,但不久又重新得到重用,官复原职。

可见,由于宋武士移民是外来人口,少有高丽本土武将的复杂利益关系和后顾之忧。

他们大多蒙受高丽最高统治者的直接任命,与统治者少有瓜葛,因而在拱卫王室方面表现的更为忠诚和有定力,由此建立功业。

两宋移民不仅具有较高的忠诚度,而且多通晓两国或多国语言,因此在高丽的外交领域中亦具有独特优势,并发挥不小的作用。

高丽王朝立国后,为完成统一,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急需通晓汉语和能习汉字的文士官吏。

当时的高丽本土除一些新罗末期曾经留学唐朝的本国留学生外,鲜有外交领域的专业人才。
不仅如此,当时高丽官方所使用的文字为汉字,日常办公和一些外交活动都需使用汉语。

因而,非常欢迎来投的宋文士、官吏。凡是来投的中国移民,基本都予以考核后量才授职。
当然,来投的宋文士也因为自身与宋朝的良好关系而在高丽的对外交往活动中被多加信任。其中,以写作外交文书而闻名的周伫和频繁出使蒙元的郑仁卿最为典型。

由于忠烈王与其父元王的王位继承以及整个高丽政权的生存与维系都曾经和需要蒙元政权的支持,所以,元丽议和后的高丽一方面以宗藩自称,另一方面通过频繁的朝贺以维持彼此的信任,从而不断获得蒙元政府的支持,巩固王权。

在这些往来朝贺中,郑仁卿常常以高丽王代表的身份,出使蒙元,从事一些维持双边外交的例常活动。

高丽本是小国,人口并不太多。但当时多有战争流民、罪犯和逃亡的奴婢流窜至中国东北平原和辽东半岛周边区域。

为了充盈本国户口,收纳流民成为高丽政府的一项主要外事活动。但流民又在中国境内,加之国力有限,所以常常需要得到蒙元政府的支持和许可才能付诸实际。

为此,高丽政府非常重视推刷流民。推刷流民的活动往往要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开展,依靠以郑仁卿为代表的宋武人移民来执行,是可以带来诸多便利的。

因为他们比土生土长的高丽人更为熟悉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情况,与当地沟通便利,与地方交涉也能够得到更多支持。

高丽作为蒙元属国,在得到蒙元政府保护的同时,也在政治上失去了很多自主权。

因而,两国间时有重大或应急事件发生,每遇此情境,郑仁卿等宋文人武士移民被派往应对并发挥重要作用。

宋文人移民从事外交活动,不仅有利于高丽政府,而且有利于移民集团本身。

他们从事外交活动,既能够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价值,也能够使其成为双边文化交流的媒介与载体,促进双方的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新罗曾效仿唐制,高丽也在相当长时间内借鉴和模仿宋朝制度。

七世纪中叶,新罗开始向唐全面引进各方面的先进文物制度。元圣王四年 (788 年),受唐朝科举制度影响,新罗开始实行 “读书三品科”。

宋朝制度对高丽的影响也最能体现在高丽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而投化人双冀、周伫在其中的贡献不可低估。

双冀本是后周官吏。光宗七年 (956 年),“周遣将作监薛文遇,来加册王,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仍令百官衣冠,从华制,前大理评使双冀,从文遇来。”

后因病滞留,病愈后得到光宗测试,甚爱其才,遂将其留用,授官知贡举。后来,知贡举成为专掌科举而为国选材的官吏。

紧随其后于显宗年间来投高丽的文士周伫也曾担任此职:“五年四月,秘书监周伫知贡举,取进士,赐禹贤符等十一人及第。”

双冀任职两年后,高丽朝的科举制度正式出台,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第一届主考官。
头年 “赐甲科崔暹等二人,明经三人,卜业二人及第”; 后两年再任主考,“赐甲科崔光范等七人,明经一人,医业三人及第”; 此后一年再 “取进士,赐王举等七人,明经一人及第”。

作为高丽朝科举史上的重要人物,高丽社会舆论对双冀也有较多议论。

其中以李齐贤的观点最具代表,“光宗之用双冀,可谓立贤无方乎?冀果贤也,岂不能纳君于善,不使至于信谗滥刑耶?若其设科取士,有以见光宗之雅,有用文化俗之意。而冀将顺以成其美,不可谓无补也。惟其倡以浮华之文,后世不胜其弊云。”

《高丽史・选举制》更是运用热情洋溢的笔法,盛赞其对高丽制度的建设之功: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

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东方文物之盛,拟诸中华”。

周伫是另一位对高丽科举制度完善作出突出贡献的宋文人移民。

高丽朝仰慕华风,在引进移民人才的同时,也借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制度与文化,从而大大促进了高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高丽科举制的实行,不仅仅方便了高丽王朝的人才选拔与教育,更是在制度层面上加固了王权的统治,维护了地方的稳定。

此外,高丽的服饰也多宋化。据传某次高丽使臣来朝,宋廷的引见官竟然分辨不出他们是高丽人。

两宋移居高丽的移民中,文人占有相当部分,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各自专长,为高丽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入境之初,他们大多被授以翻译、校书郎、起居舍人、礼宾注簿等职,成为多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理学在高丽的传播是宋文人移民积极参与高丽文教活动的典范。

理学倡于周敦颐、邵雍等人,吸收采纳阴阳家与道家思想,形成一种 “天人相通” 的理论哲学。

“二程” 兄弟继承周敦颐衣钵,把儒家大学、中庸之说纳入其中,形成 “内佛道而外儒家的形而上学”。

朱熹继承程颐之学,提出 “理气二元论” 集理学之大成。

宋代理学揉合了儒道佛等多家学说的观点,旨在实现一种振作世道人心,转变社会风气的作用,在当时有其积极性。

理学传入高丽后,被称为 “性理之学”,颇受欢迎,上至高丽国王,下至普通文士,都以精研性理之学为荣,甚至高丽文坛和官场的舆论也常常以是否符合性理之学和朱子之议为评判标准。

在理学传入高丽的整个过程中,宋人移民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子之学在高丽之所以能够大受欢迎,与朱熹曾孙朱潢 (字景陶) 有着密切关系。

宋宁宗嘉定十一年 (1218 年),朱潢与七学士前往高丽传播理学,从此定居不归。

宋宁宗

他的后人朱锡冕有《新安朱氏谱》一书,跋文是朱子的二十五世孙朱侄所作,文中记有朱潢定居高丽后的活动轨迹。

毋庸置疑,理学传入高丽并成为高丽显学,是与宋文人移民群体的贡献分不开的。

一方面,朱熹曾孙朱潢等人定居高丽为高丽学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另一方面,郑臣保不失气节而移民高丽之举动,更是在当时的高丽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的移民行为是高丽文人研修理学的现实模式,为他们深刻地阐释理学的 “道学一统” 的本质内涵提供了直观而形象的理解路径。

朱熹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移民   人才   高丽   新罗   忠烈   科举   理学   外交   蒙古   流民   文士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