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莉亚爆火背后,中国餐饮,到底要不要学日本?

2025年逛商场,总能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本土餐厅门口稀稀拉拉,萨莉亚、寿司郎却排着长队。

萨莉亚中国区销售额涨了10个多点,寿司郎北京西单店一天限号2000人还挤不动。

不少餐饮人私下吐槽,都是做餐饮的,咋人家就能逆势往上走?日本餐饮的那套打法,咱们到底能不能拿过来用?

日餐的“抠门”哲学藏玄机

萨莉亚的成本控制,细到能让人惊掉下巴。

之前跟做餐饮运营的朋友聊,他说去萨莉亚考察,发现服务员上菜居然不用托盘,直接把餐盘叠在胸前。

一开始觉得这操作太冒险,后来才知道人家算过,这么干能比用托盘节省8.6秒。

连后厨的冷藏柜都按“伸手可及”来摆,备餐动线绕成U型,就为了少走几步路,最终把翻台速度压到了15分钟。

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在日本餐饮供应链里更明显。

日本外卖品牌玉子屋,蒸米饭时每粒米的吸水率都卡着62.5%的标准,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机械手臂分配菜,误差超3克就得重新来。

这种近乎“强迫症”的精细化,确实是咱们不少餐饮企业欠缺的。

也难怪人家连锁化率能超过一半,咱们2025年才刚到四分之一,这差距得好好琢磨琢磨。

水土不服的“抄作业”困境

但真把日本模式原封不动搬过来,大概率会碰壁。

就说消费市场吧,咱们国家地域广,发展也不均衡。

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开始讲究“慢生活”“轻消费”,三四线城市的顾客还在追求“吃点好的”。

日本那套统一的运营模式,根本适配不了这么复杂的需求层次。

饮食习惯的鸿沟更难跨,日本消费者对预制菜接受度高,毕竟冷食占比大。

可咱们中国人吃饭,就认那口“锅气”,就爱现炒出来的热乎劲儿。

2025年不少预制菜投诉,问题就出在有些商家拿预制菜当现炒卖,欺骗消费者。

这种文化层面的差异,可不是换个供应链就能解决的。

中餐破局得玩“本土化组合拳”

那中餐该怎么找出路?南城香的转型就很有借鉴意义。

在大家都扎进价格战时,它转身主打“现炒社区食堂”,坚持食材基地直采,车公庄店重新开业后,一天能接待上千人。

这种“高质平价”的路子,比单纯拼低价要高明得多。

消费者又不傻,光靠低价吸引来的人,下次有更便宜的就跑了,根本留不住。

智能化升级也是条快车道,京东的“七鲜小厨”用炒菜机器人,5分钟就能出餐,每天订单量轻松破千。

小菜园更果断,砸1.5亿买了3000台炒菜机器人,全门店铺开。

本来还担心机器人炒的菜没“灵魂”,后来尝过才发现,它控温精准,每道菜的口味都很稳定,还能省不少人工,这波投入确实值。

除了智能化,细分赛道也藏着机会。

比如素满香专做老年客群,午市上座率常年超九成,小放牛盯紧家庭亲子,周末店里挤满带娃的家长,编小辫、玩积木的活动让复购率涨了不少。

这种“抓准一类人”的打法,比啥都想做的大而全模式,反而更容易在市场里站稳脚。

情绪价值成餐饮新“流量密码”

现在年轻人吃饭,早就不满足于“吃饱”了。

跳海酒馆就是摸准了这个脉,让顾客当“兼职打酒师”,既能选音乐又能搞活动,2023年就做到了收入破亿,30家店家家盈利。

北京宫宴更绝,把餐厅做成“汉文化美食剧场”,1800元一位的夏日晚宴,得提前一周预约。

很显然,现在的餐饮,卖的不只是饭菜,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情绪上的满足。

2025年1-8月中国餐饮总收入3.6万多亿,看着不少,但增速和客单价都在降,行业已经进入“不亏钱就算赢”的阶段。

日本餐饮的经验有可取之处,但不能盲目照搬。

咱们得结合自己的市场特点,在高质平价、智能化、现制体验、细分赛道和情绪价值上找平衡。

餐饮这行变化快,只有把别人的优点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在这场硬仗里站稳脚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美食   日本   中国   餐饮   机器人   低价   吸水率   车公庄   赛道   情绪   消费者   寿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