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魔幻的,中美同意尽快举行新一轮的磋商了,大概能想到网上可能出现的论调:"春天可能来了""A股会不会能起飞了"。
冷静点。
什么叫"尽快举行磋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双方都发现继续这么耗下去不是个事儿,得坐下来聊聊怎么把损失降到最低。"磋商"听着挺温和,本质上是利益交换。
很多人对磋商有误解。
以为磋商就是两边喝喝茶,你让一步我退一步,最后握个手拍张照,皆大欢喜。错了。真实的经贸磋商,核心是看谁手里的牌更硬,看谁能撑得更久。
咱们拆解一下这次官宣的措辞。
中美双方同意"尽快"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推动解决双边经贸问题。注意,用的是"尽快",不是"立即",也不是"本月内"。这种表述,给双方都留了准备时间,摸底牌、做方案、协调内部。
真以为坐下来就直接开聊?那是电视剧。现实是,开会之前早就把对方的诉求、底线、可能的让步空间都摸得一清二楚了。
这事儿其实跟你去菜市场砍价一个逻辑。
你看上一筐水果,老板开价50,你嫌贵转身要走。老板叫住你:"别走啊,你出个价。"你回头了,这就是磋商的开始。但这不意味着你能20块拿下,老板心里有条红线,低于35不卖;你心里也有数,高于30不买。
最后成交价可能是32、33。双方都觉得有点亏,但又都觉得能接受。这就是磋商,没有完全的赢家,只有相对少输的一方。
中美磋商也是同样的道理。
双方各有诉求,也各有底线。最终结果大概率是各退一步:可能调整部分关税,可能增加某些领域的贸易额,然后对外宣布"取得了建设性进展"。
"建设性进展"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还在继续谈,但暂时没谈出实质性结果,下次再说。
你可能会问:那还有意义吗?
有。
这种磋商从来不是为了彻底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管理问题。把一个可能爆炸的矛盾暂时按住,让它别在这个时间点失控。
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技术竞争、产业链调整、地缘博弈,这些深层次的东西,靠几轮磋商根本解决不了。但为什么还要谈?因为不谈的话,矛盾会加速恶化,双方都承受不起那个代价。
就和企业之间的谈判一样,有时候谈了大半年都没谈拢,但还是要继续谈。为什么?因为一旦停止沟通,对方可能直接找别人合作了,或者干脆撕破脸打官司。继续谈,至少说明双方还保持着最基本的理性,还没到彻底摊牌那一步。
中美磋商也是这个道理。
继续谈,不代表问题解决了,只代表双方都明白:现在翻脸,成本太高。
而且磋商还有个特点,它是一场公开表态。
美国政府要告诉选民:我在努力维护你们的利益。中国这边也要释放信号:我们有底气,不怕谈,但绝不会无原则让步。
这种公开表态,在博弈论里叫"信号释放"。通过这些信号,双方向市场、向对方、向全世界传递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筹码。
这种剧本其实已经演过很多次了。前几年,磋商了多轮,有时候看着要谈成了,结果又因为某些分歧中断。有时候签了协议,但落实情况又不尽如人意。这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你品品这个节奏,是不是有点像那种分分合合的关系?每次闹矛盾都说"不合适",每次和好都说"再试试"。但核心问题从来没解决,就这么循环往复。
中美双方在很多领域都有竞争关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你指望靠几轮磋商就把这种结构性矛盾化解?不现实。
但这就是现实。矛盾化解不了,但可以管理。磋商的意义,就是让这个矛盾别失控,别真的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真要走到那一步,谁都不是赢家。
而且全球经济现在都不太好过。
美国那边通胀压力还在,消费者抱怨不断,企业也扛得辛苦。中国这边出口有压力,内需也在调整。这时候继续打贸易战,就是互相伤害。
所以这次磋商,本质上是双方都在找台阶下。
美国需要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中国需要稳住外贸和就业。双方都有诉求,那就坐下来谈,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
最后说句实话。
我对这种磋商保持谨慎,不是因为我不希望中美关系改善,恰恰相反,谁都希望能好。但好的关系不是靠几次会议就能建立的。
现在双方愿意坐下来谈,这是好事。能走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准。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