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参考官媒资料撰写,无任何不良引导请理性阅读,为阅读通顺文章可能存在润色,如有侵权或文章错误请私信指出!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1890年,日本全国学校,开始要求儿童每天向天皇照片鞠躬。
这批孩子,后来成为甲午战场上的士兵。
从教室到战场,只需要四年。
这套洗脑机器如何运转?
答案藏在那些被供奉的照片、被强制背诵的誓词,以及那场带来巨额战争红利的豪赌里。

明治维新喊出"王政复古"口号时,多数人以为这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现代化运动。

恰恰相反,这场改革从一开始就在制造一个古老的新神话。
1868年后,神道教从民间信仰摇身变为国教。
宫内省开始向全国灌输一套说法: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天生就该统治世界。
这套神话理论配合着蒸汽机和铁路,一起被装进明治日本的国家机器。
传统武士道原本讲究主从互惠。
江户时代的武士服从大名,大名也得照顾武士生计。
明治政府拿起这套伦理,做了一次彻底改造。
1878年,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要求军人把天皇当成神来崇拜。

四年后,《军人敕谕》再次强调:武士道的核心是"忠节、武勇、礼仪、侠义、质素",关键在于忠,绝对的忠。
这个"忠"字被重新定义,儒家传统讲"君不君则臣不臣",还讲"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日本版的忠没有退路,主从关系被抬到最高位置,父子情、夫妇义都得靠边站。
有句话说得明白:"父子一世,夫妇二世,主从三世。"
对天皇的忠诚等于爱国,这个等式一旦成立,所有抵抗都变成了叛逆。

1890年《教育敕语》颁布,武士道正式走出军营,变成全民道德。
文件开篇就讲"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把天皇家族的统治说成是开天辟地的功业。
所有臣民都要"义勇奉公",用自己的命去维护"天壤无穷之皇运"。
福泽谕吉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这位启蒙思想家晚年说过一句话:"自己去压迫他人,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愉快。"

当启蒙者开始宣扬压迫的快感,这个国家的精神底色已经定型。
天皇制、国家神道、武士道,三者合为一体,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的铁三角。
这套系统不需要逻辑自洽,只需要情绪饱满、仪式庄严、惩罚严厉。

1887年,宫内省向冲绳县师范学校下发了第一批"御真影"——天皇皇后的照片。
两年后,文部省通知各府县:高等小学也可以申请这份"恩赐"。

照片被装进精美的相框,存放在专门的房间。
1891年,文部省下令:御真影和《教育敕语》必须"最尊重奉置"。这个"奉"字用得讲究,不是放,是供奉。
长野县松本寻常小学的师生曾经对着空位鞠躬,因为学校还没获得御真影的资格。
几位校长联名请愿,理由写得很实在:儿童富于观察力而缺乏想象力,对有形的东西感触深,对无形的东西感触浅。
天皇是抽象概念,照片是具体形象。
要让孩子们学会崇拜,得先给他们一个可以鞠躬的对象。

1908年,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御真影下发范围扩大到所有寻常小学。
到了1930年代,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建起了奉安殿。
这些建筑采用鉄筋混凝土结构,墙厚25厘米以上,装有金庫式双层门,内部铺设石棉防火材料。
御真影被当成比人命更珍贵的东西。
1933年,冲縄县一所小学失火,御真影被烧毁,校长当场割腹自杀。
福島県有人从奉安殿,偷走御真影索要赎金800日元,被以不敬罪逮捕。
空袭警报响起时,学生的第一任务不是逃命,是把御真影转移到防空洞。
有人后来回忆:老师说他们是"守护御真影而殉死"的角色。
每天上下学,学生必须向奉安殿行最敬礼。

元旦、纪元节、天长节、明治节,四大节日举行盛大仪式:向御真影行最敬礼、奉读《教育敕语》、齐唱《君之代》、校长训话。
1900年后,所有学生都要背诵、默写《教育敕语》,就像背九九乘法表那样熟练。
文部省设立专门部门审查教科书,历史学家家永三郎编写的《新日本史》被大量修改,关于731部队的内容全文删除。
侵略华北被改成"进入华北",全面侵略被改成"全面进攻",三光政策被改成"保证治安"。
南京大屠杀轻描淡写成"南京事件",东京审判的合法性被标注为"待定"。

教师会通过作文检查洗脑效果,题目常常是"我的志向""为天皇陛下"。
写得不够忠诚的学生会被约谈,家长会被请到学校。
这套系统不允许任何缝隙,从五岁到十八岁,每个孩子都要经过十三年的精神改造。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赔款2.3亿两白银,加上战争期间掠夺的财物价值1亿两。
日本一战拿到相当于本国近四年财政收入的巨款。

这笔钱来得太容易,明治天皇为了筹集军费,每天只吃一餐饭。
消息传到前线,士兵们涕泪横流,皇室每年拿出30万日元造舰,超过开支的十分之一,议员们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
全国陷入一种宗教式的狂热,每个人都在为战争献祭,每个人都在等待回报。
回报来了。台湾成为日本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辽东半岛虽然在"三国干涉"下被迫归还,换来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
日本的工业、教育、军备得到飞速发展。
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吨位世界第七,装甲舰数量第六。

战后十年,跃升到足以挑战俄国的水平。
1905年9月5日,日俄战争以《朴茨茅斯条约》告终。
日本获得旅顺大连租借地、南满铁路独占权、安奉铁路经营权、森林采伐和矿山开采权、沿海州渔业权。
日本军方提出一套理论:"满洲"是我们用十万生命、二十亿日元换来的,必须掌握在手里。
这场战争还制造了一批"军神"。阵亡将领被写进教科书,塑成铜像,享受祭祀。
日本学者后来将此称为"虚构的军神"现象:通过宣传把普通军官神化,让活着的士兵相信战死就是成神。

战争的成瘾机制在此形成。投入巨大,收获更巨大;冒险成功,信心爆棚。
石原莞尔后来评价日俄战争是"侥幸的胜利",侥幸获胜比实力碾压更危险,因为侥幸会让人误判实力。
日本开始过度依赖"精神力",认为武士道的忠勇可以弥补技术差距。
这种思维在二战中暴露出致命缺陷,面对美国的工业产能和火力优势,再多的"万岁冲锋"也只是送死。

赌徒心态一旦养成,很难戒断。
战争带来的不只是资源和领土,还有一种心理暗示:只要敢赌,就能赢;只要能赢,就能拿到下注筹码的数倍回报。
1894年赌赢了,1905年又赌赢了,下一次为何不能继续赌?

明治维新废除了武士身份,建立了现代征兵制。所有成年男性都有服兵役义务。
学校教育提前完成了思想筛选,入伍的年轻人已经接受十几年的忠君训练,把为天皇而死当成最高荣誉。

"大陆政策"的推进有清晰的时间表。1874年出兵台湾,1875年侵略朝鲜,1879年吞并琉球。
19世纪末,这套政策形成完整理论:独占"满蒙"是核心目标,征服中国是终极野心,称霸亚洲是最终梦想。
甲午、日俄两场战争的胜利,让军国主义者彻底坚信战争的威力。
"以战养战"成为基本方针。占领区的资源被疯狂掠夺,劳工被强征,粮食被征收。

1931年到1945年,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资源和造成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
侵略需要包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宣称要建设"王道乐土",实行"但满华共存共荣"。
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教科书不得出现"中华"字样。
所有侵略行为都被描述成"维护东洋和平"。

这套洗脑系统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完整性。
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抗战,付出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了胜利。世
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汇聚,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那些被供奉的照片、被强制背诵的誓词、被神化的军神,全都在正义的审判面前化为灰烬。
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依靠侵略扩张、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都会走向彻底失败。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民族尊严,更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参考信息:
二战前日擅用教科书"洗脑" 以考试强化军国主义·中新网·2015年2月3日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及对国民意识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2011年3月24日
日本学校仪式的教育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
中日甲午战争反思: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共产党员网·2014年8月15日
日俄战争与大陆政策·中华文史网·2005年
述评:危险的"荣耀"危险的复活——写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网·2014年7月25日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