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陆川嘉峪关开讲:镜头内外,是一场与自我和时代的双向奔赴

9月22日下午4时,嘉峪关南湖大厦三楼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著名导演陆川现身“大师讲堂暨电影名家从影回顾”活动现场,与在场的青年影迷、创作者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深度对谈。在HiShorts!创始人王小曼的主持下,陆川不仅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同时就电影的文化使命、AI冲击下的创作变局以及个人生命体验如何转化为艺术能量等话题,分享了真挚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电影是时代的记录,更是文化的担当

“电影不仅是艺术表达,更肩负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陆川开宗明义。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他感慨道,电影人应以镜头记录时代变迁,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现实生活。台下观众凝神倾听,当陆川提及自己的作品《可可西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南京!南京!》对民族记忆的独特书写时,现场气氛庄重。他强调,作品需蕴含家国情怀,展现东方美学与中国气派,这番论述赢得阵阵掌声。

谈及影视创作与地方文旅的融合发展,陆川以《九层妖塔》带动阿克塞老县城旅游热为例,生动说明了影视作品的赋能作用。他特别向在场嘉宾推介嘉峪关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壮丽戈壁、巍峨雪山、丝路文化、长城遗址……这里是天然的影视基地。”他形容环境在电影中如同一个“角色”,西北地貌的苍茫与高反差光影,本身就能赋予影片诗意与力量。他热情地发出邀请:“我们愿提供最热诚的服务,欢迎各位电影人来嘉峪关采风,共同打造具有家国情怀与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

AI降低门槛,但“真实体验”才是创作基石

面对当下AIGC技术对影视行业的冲击,陆川的见解冷静而深刻。“导演的门槛正在被科技降低,”他坦言,通过语言指令生成画面已非难事,大模型几乎吸收了整部电影史的资源。导演的角色正从技术执行者转向“主事者”,核心能力更侧重于构思、沟通与整体把控。

“但最有感染力的内容,永远来自自身的生命体验。”他分享自己在甘肃、青海实地考察巡山队的经历时,强调“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真实,才能呈现有生命力的作品”。这番关于“真实”的论述,与之前的技术话题形成鲜明对比,让听众深刻感受到,在工具革新的浪潮中,创作的灵魂依然扎根于泥土与真情。

创作是一场自我疗愈与突围

讲座的后半段更偏向内心剖白。陆川谈到,成为父亲后,情感变得柔软,开始关注家庭题材;他坦言创作是面对内心恐惧的方式,通过角色可以完成现实中不敢做的事情,实现心理补偿。他鼓励年轻创作者:“创作的本质在于表达自我”,那些青春期的情感、学业上的挣扎,都可能成为未来作品中最真实的力量。

他特别强调保持“作者性”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创作者在市场中安身立命的根本。面对年轻导演可能被“驯化”的担忧,他鼓励大家“先拍起来”,在行动中完善。“当我用AI尝试实现过去无法拍摄的构想时,久违的激情被唤醒了,”他表示,“工具永远服务于内心表达。”

随后的提问环节,一位年轻导演询问如何平衡市场与自我表达,陆川以“倾听建议,但最终要保有判断力。能留在你心里的,才是适合你的”作答。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师天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娱乐   嘉峪关   双向   导演   镜头   时代   陆川   电影   创作者   文化   真实   作品   南京   内心   角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