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美狂飙,风口还是泡沫?

当AI遇上医美,一场关于“颜值经济”的新故事正在疯狂书写。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刚过一季度,全国已新增9754家医美相关企业,超六成企业成立不足三年。欧莱雅、贝泰妮等巨头纷纷押注AI,机构投资者更将“AI赋能”列为估值核心指标。这场看似完美的科技与美业联姻,是真风口还是新泡沫?



行业狂飙背后的AI叙事


走进任何一家现代医美机构,AI面容诊断、3D效果模拟已成标配。某知名基金经理透露,AI正在三个维度重塑行业:


研发端:算法加速生物活性成分筛选,将新原料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18个月。


服务端:AR试妆、智能面部分析取代传统咨询,某机构客户决策效率提升40%。


营销端:基于大数据的“千人千面”方案,让客单价平均提升25%。


这种变革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锦波生物股价年内涨幅超42%,其AI胶原蛋白研发平台被券商重点标注;巨子生物耗资数亿搭建的智能实验室,更成为机构调研必看项目。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坦言:“现在看医美项目,没有AI概念根本过不了风控会。”


野蛮生长暗藏隐忧


然而繁华背后,行业正显现出令人不安的征兆:


1、企业暴增与专业缺口:16.7万家现存企业中,超33%注册为“居民服务业”,大量小工作室混迹其中。某省会城市卫健委数据显示,合规医师数量仅能满足30%机构需求。



2、AI应用浮于表面:多数中小机构的“智能诊断”仅是换皮软件,某投诉平台显示,AI效果模拟与实际手术差异的纠纷同比激增200%。


3、监管滞后于创新:当AI开始参与诊疗建议,现行《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尚未对算法责任作出界定。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催熟的副作用。华东某医美连锁负责人透露:“现在拿融资必须讲AI故事,有机构为凑概念,把普通预约系统改个名就叫智能中台。”



未来博弈:技术向左,合规向右


这场行业变革中,真正的实力分野正在显现:头部机构如贝泰妮已构建起完整的AI生态闭环,其智能皮肤检测系统实现从精准诊断到个性化家居护理方案的全链路贯通,形成数据驱动研发的正向循环;而90%的中小医美机构仍深陷工具层泥潭,仅满足于采购现成的SAAS服务,在数字化浪潮中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内卷”怪圈。


监管层已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落差带来的风险信号——新版《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修订工作悄然启动,或将针对AI生成效果图的标注规范制定严格标准。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人工智能开始介入医疗决策环节,如何在技术革新速度与医疗伦理边界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终极命题。


清扬君点评:


当每个毛孔都被数据化时,我们失去的可能是对“美”最本真的判断。


这场AI医美盛宴才刚刚开席,但刀叉已然叮当作响。或许正如某位从业者的感慨:“现在最紧俏的不是胶原蛋白,而是能落地的AI解决方案与合规人才。”毕竟,在容貌焦虑可以被算法量化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是安全与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风口   狂飙   算法   泡沫   概念   效果   生物   机构   医疗   智能   数据   行业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