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里飞出了金凤凰,陕北小城榆林的人均GDP竟逼近上海,它成功的秘密远不止地底下的“黑金”。
“中国科威特”陕西榆林,又让大伙儿眼前一亮。
今年上半年,榆林GDP达到3485亿元,领跑中西部地级市,甚至超过了金华、洛阳、珠海等明星城市,也让南宁、太原等省会城市望尘莫及。
更让人惊讶的是,2024年榆林人均GDP已高达20.93万元,逼近上海的21.68万元,比深圳、苏州还高。这座曾经“地广人稀到只能当战场”的陕北小城,如何实现了惊人逆袭?

榆林的逆袭,始于上世纪80年代。
1981年,地质勘探队在毛乌素沙漠找到了877亿吨煤炭储量的神府煤田,改写了这座城市的命运。
榆林每平方米土地下就有6吨煤、140公斤石油、1立方米天然气,资源丰度甚至超过了中东“狗大户”。
但榆林真正的智慧,在于它赶上了好时机且把握住了时机。
从发现煤矿到市场经济之间时间较短,煤价放开后,又恰逢中国加入WTO的飞速发展期。
在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里,煤价从275元/吨涨到853元/吨,榆林诞生了上万名亿万富豪。
然而,榆林没有沉溺于简单的“挖煤卖钱”。2015年煤价断崖式下跌,全国煤矿从数万家降至1万余家,给了榆林当头棒喝。
当很多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诅咒”困境时,榆林选择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榆林的煤质量出众——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是优质的化工和动力用煤。
但榆林人明白,中国不缺能源,缺的是高端能源产品。
“点天灯”式的粗放发展已成过去,榆林开始将产业链条拉长,把资源“吃干榨净”。
以煤化工重要产品兰炭为例,过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荒煤气要么排入大气,要么直接烧掉。
如今,这些荒煤气经过净化处理,留下干净的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循环用于冶炼金属镁。
甚至连煤化工、金属镁冶炼产生的废渣,也用来生产水泥、免烧砖。
榆林还巧妙地将煤化工和盐化工结合。
煤化工生产的甲醇可进一步生产烯烃,用于合成可降解塑料、合成纤维、电池电解液等高端化工原料。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碳化钙,与盐化工产生的氯气结合,又能生成PVC的原材料。
榆林的野心不止于此。
它正利用自身优势,抢占氢能源这一未来能源的制高点。
煤化工过程中,氢气是副产物。榆林通过在特定环节捕捉、提纯和存储氢气,获得“灰氢”;再经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处理,转化为“蓝氢”。
同时,榆林丰沛的风力发电多余的电能可用来电解水,生产“绿氢”。
相比之下,日本虽然点了氢能源的科技树,却因缺乏能源而举步维艰。
而榆林凭借完整的能源产业链,在氢能源赛道上占得先机。
2022年建成的5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装置,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基乙醇工业化项目,这背后是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
榆林从“挖煤卖钱”到“煤制乙醇”再到“布局氢能”,完成了从1.0到3.0版本的进化。
榆林街头上,高楼拔地而起;榆林的学校里,孩子们享受着15年免费教育;榆林医院里,居民体验着“先诊疗后付费”的便利。
毛乌素沙漠绝大部分已得到治理,榆林森林覆盖率从0.9%上升到43.2%。
当年那些治沙英雄们种下的每一棵树,都在为今天榆林的发展奠定根基。
资源可能会枯竭,但人的智慧和奋斗精神不会。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