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寒露,遍地冷露”,随着寒露节气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深秋——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冷空气频繁侵袭,不仅让人添衣保暖,更需要重点关照一个怕冷又敏感的器官:肠胃。
中医认为“腹为阴,喜温恶寒”,肠胃对温度变化尤为敏感;现代医学也发现,低温会刺激肠胃黏膜收缩,导致蠕动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容易引发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加上深秋时节人们常因进补过量、作息紊乱加重肠胃负担,不少人会出现“寒露后肠胃差”的情况。今天就从保暖、饮食、作息、运动情绪、健康提醒5个维度,分享科学的肠胃养护方法,帮你安稳度过这个肠胃敏感期。
寒露后最直接的肠胃威胁是冷空气刺激,腹部、背部、脚部受凉时,寒气易通过经络传导至肠胃,引发平滑肌痉挛,出现胃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老人、小孩和脾胃虚弱人群更需注意。
腹部要穿能盖住腰腹的衣物,避免露脐装,夜间可在腹部盖薄毯;背部需常备薄外套(如针织开衫、薄风衣),早晚低温时穿上,防止背凉;脚部要穿覆盖脚踝的鞋子和纯棉厚袜,避免光脚踩凉地,睡前可用40℃左右温水泡脚10-1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间接温暖肠胃。
寒露后饮食养护核心是“温养脾胃、忌生冷油腻”,既要避寒又要防盲目进补。首先多吃温性食材,主食选小米、南瓜、山药等健脾养胃的种类,蔬菜选胡萝卜、菠菜等,肉类选瘦肉、鲫鱼,水果选蒸苹果、煮梨等,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刚从冰箱拿出的食材需放至室温再吃。
其次,进补别“冒进”,脾胃虚弱者先吃3-5天小米山药粥打底,进补时搭配萝卜、陈皮,控制量如羊肉每周1次、每次50-100克。最后吃饭要细嚼慢咽、吃七八分饱、规律三餐,避免不吃早餐或吃夜宵。
推荐2道寒露养胃食疗方:①小米山药南瓜粥:小米50克、山药30克(切块)、南瓜30克(切块),加水煮30分钟至浓稠,适合早晚食用;②萝卜炖鲫鱼:鲫鱼1条煎至微黄,加清水、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炖40分钟加盐调味,滋补脾胃且防食积。
寒露后昼短夜长,建议“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尽量22:30前入睡、6:30-7:00起床,符合深秋“养收”原则,也能给肠胃留出修复时间。若习惯熬夜,可在21:30后停用电子设备,睡前1小时喝半杯温牛奶(乳糖不耐受者换温豆浆);若因工作熬夜,次日别空腹吃辛辣油腻食物,先喝小米粥“安抚”肠胃。
寒露后运动需“温和养气”,避免高强度项目,以防出汗受凉或过度消耗体力。可每天饭后1小时散步20-30分钟,促进肠胃蠕动;早晚练10-15分钟八段锦或太极拳,调节呼吸、改善脾胃功能;睡前顺时针按摩腹部5-10分钟,缓解腹胀便秘。运动后别马上吃生冷食物、喝冰水,可喝少量温热水。
深秋草木凋零易生“悲秋”情绪,而“思虑伤脾”“怒伤肝,肝木克脾土”,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肠胃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引发功能性胃肠病。可每天上午10点晒15-20分钟太阳,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养绿植、和朋友聊天,转移“秋愁”注意力。
若寒露后出现频繁胃痛腹胀影响饮食、腹泻超3天或大便带血黏液、食欲不振超1周且体重明显下降,建议及时就医,别拖延。寒露虽寒,但做好保暖、吃对饮食、规律作息,兼顾运动与情绪,就能让肠胃安稳过冬。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