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你还有读纸质书的习惯吗#
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被短视频支配,但依然有人坚持阅读纸质书,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坚持读纸质书的人普遍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追求深度阅读和专注力
手机给了我们即时满足,也切碎了我们的时间与思考。而读书,是强制性的专注训练。你不可能一边刷短视频一边读书。读纸质书的人,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最高级的思想活动。他们主动拒绝被切割、被干扰,追求的是连续一小时、两小时不被打断的沉浸式思考。这种专注力,在今天,非常珍贵。
2.有独立的内容筛选能力
算法的核心是“迎合”,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更多什么,最终把你困在信息的茧房里。而读书的人,是自己思想世界的“策展人”。他的书架,就是他的思想地图。比如读《人类简史》,来理解宏大的历史脉络,而不是被动接受某个网红对历史的30秒解说。
他们知道,算法给你想看的,而书架上,藏着你应该看的。
3.他们倾向于系统性学习
碎片化资讯给的是“知识点”,零散、不成体系。而读书,尤其是读那些经典,是在搭建一个学科的体系。比如,当你啃下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你就拥有了一张完整的西方哲学地图。之后再遇到任何哲学概念,你都能迅速找到它的位置。这是刷1000个哲学语录短视频永远无法给予的。他们在建构,而不是在收藏。
4.他们有反向消费的特点
当下的消费主义,是刺激你购买各种物质,手机、鞋、衣服。而买书,是一种“反向消费”。你花几十块钱,买到的是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穿越千年的智慧。物质会耗尽,但智慧会在你的生命中不断增值、复利。他们清楚,真正的奢侈,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而是拥有一个丰盈的头脑。
5.他们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会被割韭菜
阅读,尤其是阅读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是他们对抗群体性狂热的“免疫系统”。一本书,迫使你慢下来,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你必须去理解、去质疑、去赞同或反对。
这个过程,就在无形中锻造了你的独立判断力。当网络热点每隔三天就换一轮,当无数人被轻易煽动时,他们会与喧嚣保持一份清醒的距离。
专栏作家弗兰·勒博维茨在谈到读书时说过一句话:Think before you speak,read before you think。
杨绛其实也说过类似的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读书太少。
弗兰在说自己为什么买一个大房子时说:我有一万册书。这是读书人的倔强。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