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格陵兰岛成为全球新闻的中心。联合国极地事务最新数据指出,近两周涉格陵兰防务、主权变化的议题热度在全球媒体排名前五。
欧洲安全事务分析中心统计,当天丹麦议会投票相关社交媒体讨论量突破1.2亿条。少数投票数字,撬动地缘格局巨震。
丹麦议会6月11日的投票,94票支持、11票反对,为美国与丹麦之间新的军事部署协议扫清法律障碍。协议内容被大量解读为“主权让渡”,一度引发各国媒体连锁反应。但协议文本公开后,更多细节浮出水面。
美军不但获得了在格陵兰岛自由进出、扩大驻军和部署武器的权利,协议还规定,驻岛美军如涉违法事件,将由美国军法系统单独处理。
美国国防部紧接着启动了指挥权调整,将格陵兰军事事务从北约欧洲司令部划归美军北方司令部。北极地缘安全格局随之微妙转变。
协议中最受关注的附加条款规定,只要美国有任何行动试图改变格陵兰主权地位,丹麦政府即有权单方面终止协议。丹麦首相在议会答记者问时强调,新协议属于防务合作范畴,不包含任何主权移交内容。
年初,美国政坛有关“买下格陵兰”的讨论再起。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公开声称“必须拿下格陵兰”,并将相关议题推进至国会讨论层面。
此举激起丹麦和格陵兰方面的强烈反弹。格陵兰政府直接回应“格陵兰不是商品”,丹麦外交部同步发表严正声明,强调主权不可谈判。
格陵兰岛位于北极航道枢纽,拥有全球稀有的稀土与矿产资源,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美军自冷战时期就在岛上设有Thule空军基地。欧美政界对“买岛”言论普遍感到尴尬,担心破坏盟友互信,激化北极区域紧张局势。
岛内民意随之剧变。3月格陵兰议会选举,民主党获得29.9%最高票数,但选后所有党派无一例外联合声明,反对任何外部干预,坚决维护自治权。
岛内民意调查显示,72%以上居民反对“第三国控制计划”,支持“独立”的比例降至41%。社交网络上,“自治不是转让”“格陵兰非卖品”等标签持续刷屏。
法国总统马克龙6月亲自访问格陵兰,成为近十年来首位踏足该岛的欧盟国家元首。马克龙与格陵兰自治政府高层会谈,公开表态,法国坚定支持丹麦对格陵兰的主权及岛屿自治地位,坚决反对任何域外势力染指。
他批评丹麦与美国协议“解构了欧洲边界”,并在当地宣布,法国科研机构将在格陵兰投资数亿欧元,建设极地气候监测站和科研中心。
欧盟总部随即提案,建立“格陵兰安全框架机制”,意图把岛屿安全事务重新纳入欧盟主导轨道。德国、荷兰、挪威等国家通过外交渠道与丹麦密集协调,布鲁塞尔连续召开多场安全形势通报会议。欧盟外交事务代表发布声明,格陵兰未来的任何重大决策应由岛民表决,反对外部强权插手。
法国向联合国提交正式通报,强调任何涉及格陵兰主权变化的协议都必须经过全民授权。此举得到欧盟多国外交部门响应,欧洲在北极事务上的话语权争夺由此升级。
丹麦议会投票当天,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格陵兰主权转让美国”“格陵兰易主”等爆款标题。相关短视频、截图和“内幕爆料”迅速传播开来,部分自媒体甚至配上疑似议会投票画面,引发市场和投资人短暂恐慌。
丹麦首相与格陵兰自治政府均第一时间澄清,说明议会通过的是防务合作协议,并未涉及任何主权移交内容。
欧盟委员会也通过多语种公告辟谣,联合主流社交平台下架虚假内容。丹麦外交部在官网开设专门页面,集中发布所有议会法案和协议原文,力图消除公众疑虑。
格陵兰岛内的社交氛围微妙。各类抗议活动在首府努克和多地爆发,居民高举“我们不是殖民地”“自治不是商品”等标语,媒体评论普遍反映岛民对美军扩张保持警觉。网络调查显示,岛民对现有自治框架的认同感因外部压力反而增强。
协议文本被反复审读后,专家普遍认为,所谓“主权易主”不具备法理基础。丹麦宪法明文规定,涉及主权调整的决策,必须经过格陵兰全民公投、议会复审与王室批准三重程序,任何单方面、秘密操作都无可能实现。
《格陵兰自政府法》自实施以来,岛上拥有高度自治权,但外交与国防仍归丹麦中央政府主导。此次军事协议不改法律框架,且附带“主权红线”终止条款,反映出丹麦在地缘压力下的精细权衡。
岛内民意调查也出现新变化。面对安全环境恶化,部分原本倾向独立的选民转而支持“维持现状”,反映出“安全下的保守主义”情结。自治与主权议题在岛内持续升温,但短期内并无突破可能。
美国“买岛”言论再起,重新唤醒美欧之间的北极战略分歧。美军早已把格陵兰纳入北极军事体系,最新协议则进一步扩大驻军规模与武器部署自由度。美国国防部将岛屿管辖权划归北方司令部,标志着北极战略布局新的调整。
欧洲对美军扩张高度警惕。法国不仅在格陵兰投资科研资源,还与丹麦开展极地环保、气候监测等合作项目。欧盟提出“格陵兰安全框架机制”,试图用多边机制牵制美国单边行动。德国、荷兰、北欧国家加强与格陵兰信息互通,防范北极局势失控。
国际法律层面,法国向联合国备案通报,要求所有涉及格陵兰地位变动的协议都须严格程序、全民公投。欧盟委员会则多次强调岛屿安全和资源开发必须以欧盟整体利益为前提。
北极事务不再是单一军事或主权议题。美国、欧洲、丹麦、格陵兰本地政党与民众,围绕法律条款、民意调查、科研合作、军事部署、媒体叙事展开多层复杂博弈。部分自媒体和“地缘分析”账号利用碎片化消息拼接“趋势图”,制造紧张气氛,放大危机感。
社交平台成为谣言放大器。大量未经核实的所谓“内幕”在网络上流传,真假难辨。丹麦、欧盟、格陵兰政府不得不频繁辟谣、公开协议原文,防止外部势力借信息战扰乱岛内外稳定。
美国国务院对格陵兰表态趋于温和,避免使用“购买”“吞并”等敏感词汇,改为支持“格陵兰人民自治愿望”。美国媒体则开始关注盟友间由北极问题引发的新型分歧。
参考资料:
四川观察:2025-07-15 11:31:压迫感十足!巨型冰山撞向格陵兰岛定居点岸边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