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为什么都不喜欢中国?英国专家:中国有一个“老问题”

2025年11月6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轿车和轻型卡车充气橡胶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11月7日广泛报道)。

而其针对中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核心产业的专项限制措施,已于同年5月公布并将于12月30日正式实施。

此前的10月15日,英国以涉俄相关为由宣布扩大单边制裁清单,将11家中国实体纳入其中,包含数家半导体领域高科技企业。

一系列密集动作背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疏离感似乎正在加剧。明明中国始终坚持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却为何频频遭遇西方世界的抵触?

文明逻辑难以兼容

马丁・雅克的研究团队曾对中西方文明的核心特质做过深度对比,结论显示两者的运行逻辑从根源上就存在显著分野。

西方文明根植于古希腊城邦的契约精神,经历罗马帝国的法治实践和工业革命的技术迭代,形成了“个体优先、竞争至上、规则外化”的价值体系。

这种体系下,国际交往被视为契约关系的延伸,利益分配遵循“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殖民扩张时期的全球布局更是将这种逻辑推向极致。



中国文明则延续着“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从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治理模式到隋唐的“开放包容”对外政策,再到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始终以“和而不同”为交往准则。

这种文明逻辑强调集体利益与长远发展,注重关系维系而非规则强制,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存状态。

西方世界习惯了用自身的契约逻辑解读国际事务,面对中国不按“常理”出牌的文明范式,自然产生认知错位。

安世半导体事件中,欧盟将中国企业的正常商业布局解读为“安全威胁”,本质就是文明逻辑冲突的具体体现。

按照西方思维,技术合作必须附加政治条件,市场准入应当捆绑规则让渡,但中国企业坚持的“商业归商业、政治归政治”的合作原则,恰恰触碰了西方长期主导的“规则霸权”。

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框架本应是多边共识的体现,却被西方异化为维护自身逻辑的工具,当中国主张按实际情况灵活执行时,便被贴上“破坏规则”的标签。

这种文明层面的认知鸿沟,并非短期能够弥合。

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明确指出,西方始终难以接受非西方文明不遵循其设定的路径而崛起。

中国文明的延续性和独特性,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事,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焦虑根源。

发展范式挑战霸权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抵触,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非西方化的发展道路,直接挑战了其长期主导的全球发展范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凭借技术优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资本扩张—技术垄断—规则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将其包装为“普世价值”,要求后发国家必须照本宣科。

中国则在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范式:以国家战略为引导,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民生改善为目标,兼顾效率与公平,注重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不需要通过殖民掠夺积累原始资本,不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增长,更不需要强制输出自身制度,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贫奇迹和最快的经济增长。

欧盟近期推出的新型技术移交要求,本质就是对中国发展范式的针对性遏制。

西方企业长期通过技术垄断获取超额利润,而中国企业凭借自主创新打破垄断,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恰恰印证了创新才是发展的核心动能,而西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强制技术移交,本质是阻碍技术扩散的保护主义行径。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对西方发展范式的全面超越。

不同于西方传统援助模式的附加政治条件,“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尊重各国发展道路选择,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加入这一倡议,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共识。

这种受欢迎的发展范式,让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显得黯然失色,自然引发其强烈的危机感。

西方将中国的发展范式视为“威胁”,实则是霸权思维在作祟。

他们习惯了占据全球发展的顶端位置,不愿看到其他国家通过不同路径实现崛起,更不愿接受自身主导地位的相对下降。

这种心态下,中国的每一步发展都会被解读为“挑战”,每一项成就都会被渲染为“威胁”。

秩序重构引发焦虑

全球秩序的重构进程中,中国的角色转变让西方世界陷入深度焦虑。

近代以来,西方凭借经济、军事和技术优势,建立起以其为中心的全球秩序,制定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规则,主导了全球治理的发展方向。

这种秩序下,西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服从。

中国的崛起推动全球秩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新理念,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这种秩序重构,意味着西方主导的单极格局正在被打破,其话语权和影响力相对下降。

英国对中国实体实施的单边制裁,就是这种焦虑情绪的具体体现。所谓的“长臂管辖”缺乏国际法基础,本质是西方试图通过非常规手段维护自身在全球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多边主义原则,也损害了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性。

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体系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泛化“安全例外”原则,将贸易问题政治化,让多边规则被边缘化。

全球经济当前正处于高度震荡期,复苏艰难乏力,各国本应加强合作、共克时艰。

但西方却借“去风险”之名行“去合作”之实,试图构建排他性的小圈子,割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中欧在半导体、新能源、绿色减碳等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高度耦合,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这种“去中国化”的做法,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利益。

马丁・雅克强调,中国的“老问题”其实是西方的“新难题”。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意挑战谁,更无意取代谁,只是希望在全球秩序中拥有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

西方需要正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摒弃霸权思维,接受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才能真正实现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的“老问题”,本质是文明的独特性、发展的自主性和秩序的包容性。

这些特质并非西方所指责的“缺陷”,而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是全球发展的新动能,是国际秩序进步的方向。

西方世界如果能够放下偏见和焦虑,以平等和开放的心态与中国沟通合作,就能实现互利共赢。

如果继续固守霸权思维,坚持对抗遏制,只会陷入自我孤立的困境。

未来的世界,不应是单极主导的霸权秩序,而应是多极并存、互利共赢的和谐局面,这需要中西方共同努力,更需要西方世界放下执念,拥抱变化。

信息来源:

东西问·中国学丨赛义德·哈桑·贾维德: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打破“西方化”迷思?

2025-10-16 1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西方为什么如此敌视中国?圭亚那前总统一文说清

2024-09-21 19:12 来源:中国日报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财经   中国   英国   喜欢   专家   范式   秩序   全球   规则   主导   霸权   世界   逻辑   体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