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警惕,真要被偷家了!”
当网友们还沉浸在,因为全智贤和林允儿辱华,让其进行道歉被拒、还发文挑衅的愤怒中时,不曾想,中国文娱产业已经被韩国企业渗透。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一些大众平时喜欢去的地方,也已经被韩国企业收购,并对其进行整合,重点向中国游客推送。
看到这些,网友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年,韩国已经渗入内部,完成了“偷家”。
提起韩国资本,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三星、现代这类家喻户晓的巨头,但这次在中国文娱市场掀起波澜的,却是一个普通人不太熟悉的名字——MBK财团。
这家公司是韩国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行事风格极为低调,堪称“闷声干大事”的典范,其创始人金秉奏,更被指是韩国新晋首富,财力雄厚可见一斑。
他们的策略,遵循着全球资本最朴素的商业原则:寻找那些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资产,然后果断出手“抄底”,在国内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烂尾”的文旅项目,就成了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苏州的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项目连年亏损,成了烫手山芋,今年9月,MBK旗下的海合安文旅悄然出手,将其全资收购。
接盘之后,他们立刻更名为“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并砸下超过1亿资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引入了“奶龙”这样时下火爆的新IP,效果立竿见影。
就在今年暑期,乐园的收入同比暴增68%,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这种“变废为宝”的强大操盘能力,让部分国内网友都忍不住赞叹,认为外资接盘总比项目彻底烂掉要好。
这并非MBK的第一次出手,早在2021年,他们就以60.8亿元人民币的总价,打包买下了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四地的海昌海洋公园,随后又以4.5亿收购郑州海昌海洋公园66%的股权,牢牢掌握了控股权。
MBK的这种操作手法并非即兴发挥,他们早有成功先例,当年经营不善的日本大阪环球影城,就是被他们抄底盘活,最后高价卖回,赚得盆满钵满。
这股韩资入局的浪潮,并不局限于文旅地产,韩国互联网巨头Kakao,在2021年就斥资3750万美元,收购了国内知名的网文平台“武侠世界”。
而娱乐业的巨无霸Hybe,也在北京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在中国搞K-pop的本土化运营。
如果仅仅是商业层面的收购与合作,或许还不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问题在于,资本流动的背后,横亘着一条中韩之间长期存在的文化敏感地带。
围绕着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的“归属之争”,早已在公众心中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从个别韩国学者声称孔子、李白是“韩国人”,到韩国成功将“江陵端午祭”申遗,再到对外宣称春节起源于韩国的说法,这些“旧账”反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这种历史积怨,让人们在看待当下的文化交流时,总是带着一种天然的警惕,而近期韩剧里那些歪曲历史、丑化中国形象的情节,无疑是火上浇油。
无论是《暴君的主厨》里明朝使臣的卑微形象,还是全智贤、林允儿等明星卷入的辱华风波,都直接激化了观众的抵制情绪,不少粉丝心寒之下纷纷“脱粉”。
这种摩擦甚至蔓延到了流行文化领域,某韩国女团的MV里,大量使用了祥云、中国结、中式绣花鞋等元素,却在宣传中将其表述为韩国的传统文化之美,这种行为被国内网友广泛视为一种明目张胆的“文化挪用”。
更有甚者,网络上流传的一张“韩国人眼中的世界地图”,将韩国的版图不成比例地放大,这种认知框架的塑造,虽然看似网络迷因,却也折射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文化心态。
真正的风险,并不在于资本本身,而在于当纯粹的商业行为与潜在的文化议程相结合时,会发生什么,被收购的商业实体,无论是平台、乐园还是影视基地,都有可能从一个经济体,转变为文化影响力输出的渠道。
Kakao收购“武侠世界”平台,就是一个已经发生的、最直接的例子,收购完成后,这个原本以中国武侠小说为核心的平台,其内容生态开始悄然改变。
大量世界观框架与中国武侠高度相似,但文化内核被替换为“韩国文化”的网文被推上首页,这种商业决策直接导致了文化传播导向的改变,让很多读者感到被“偷家”了。
这还只是线上平台,线下实体带来的潜在风险,则更加深远,韩国CocoMedia公司与横店影视城签订战略协议,意味着韩方可以直接使用中国顶级的影视制作资源。
民众的担忧不无道理:这会不会为“文化挪用”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会不会让中国的亭台楼阁、绫罗绸缎,最终服务于一部歪曲中国历史的韩剧?
这种担忧,可以参考一个邻国的先例,当年,日本药企大举收购中国的中药企业,获取了大量古方,随后,他们将这些中药方剂在国际上注册为“汉方药”专利,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这个例子警示我们,一个产业的核心标准、知识产权和定义权,完全有可能在商业合作中被他国资本所掌握。
再回到MBK对主题乐园的收购,目前来看,他们的改造还集中在引入“奶龙”IP这类纯商业层面、但谁也无法保证,未来他们不会在这些日客流量巨大的线下文化空间里,植入特定的韩国文化内容,当资本掌握了渠道,内容就只是一个选择题。
面对韩国资本在中国文化产业的深入布局,简单的“欢迎”或是激烈的“抵制”,都显得过于片面和情绪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既是全球化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也确实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关上合作的大门,而在于如何在开放的格局中,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警惕,一方面,我们应当欢迎并学习外资带来的高效商业管理模式和专业运营能力,这对于盘活国内一些不良资产确有益处。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文化的核心阵地——比如内容平台、知识产权体系、历史叙事权——加强保护与扶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清晰的合作边界,防止核心文化资产被“釜底抽薪”。
说到底,应对外部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方式,永远不是封闭和排斥,而是不断增强自身文化产业的内生创造力和全球竞争力。
只有当我们的故事足够精彩、文化足够自信时,才能在经济的融合与文化的博弈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韩国资本巨头,“抄底”中国文旅!》新浪财经2025-09-26 16:41云南
2.《海合安文旅全资收购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首次涉足华东市场》界面新闻2025-09-23 12:36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