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马兰)
马兰是家喻户晓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她主演了《女驸马》《龙女情》《无事生非》《西厢记》《秋千架》等经典黄梅戏剧目,深受戏迷追捧。
马兰扮相俊美,嗓音甜润,身段轻盈自然,她既能展现传统剧目的古典之美,也能完美驾驭现代剧目的时代感,戏迷称她“黄梅戏女王”“安徽一宝”。
然而,事业如日中天时,马兰为何被单位雪藏?她为何含泪离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马兰与丈夫余秋雨)
马兰的丈夫是著名作家余秋雨,两人的结合颇具传奇。由于余秋雨此前有婚姻,为此马兰背负“第三者”的污名。
余秋雨敦厚儒雅,著作等身,马兰俊美贤淑,光彩夺目,可这对高端夫妻为何频频吵架?争吵、冷战后,谁会先低头?他们的凡尘生活折射怎样的婚姻智慧?
1962年4月23日,马兰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她在家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妹妹。
(小时候的马兰与母亲和两个哥哥)
马兰的父亲名叫马子林,在大学里攻读美术专业,毕业后进入安徽太湖县黄梅戏剧团,从事编剧、舞美工作。马兰的母亲名叫沈毓秀,从事黄梅戏教学。
小时候的马兰遗传了父母优良的艺术基因,小小年纪就爱唱爱跳,是典型的“人来疯”。
只要妈妈教会她一段黄梅戏,家里来了客人,马兰就主动表演给对方,在众人赞许声中,她一颗心轻舞飞扬。
1975年,13岁的马兰凭借出众的嗓音和扎实的艺术功底,如愿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大门。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加之父亲在特殊年代遭受冲击,马兰入学时只带了几件褪色的碎花衣服,还用网兜拎了一个多处掉瓷的搪瓷脸盆。
(马兰早年剧照)
马兰在学校不显山不露水,还有些自卑。但她却是全校最刻苦的学生,每天半夜,她都偷偷爬起床去排演厅练功。
她之所以这样,主要是为了减肥。原来,那时的马兰有些婴儿肥,排戏演不了主角,在班上是个不被人关注的“丑小鸭”。
1980年4月,班上举行毕业汇报演出。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力争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还请来了父母为自己助阵。
然而马兰身材偏胖,老师竟然没有给她安排角色,当天她的主要任务竟是帮同学搬道具。
(早年马兰)
演出结束,马兰回到宿舍,趴在床上嚎啕大哭,无论同学怎么劝,她也止不住。没有人知道,这天是马兰18岁生日,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比18岁之前好。
马兰是一朵迟开的花,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当演员。
马兰一边高度自律节食,一边刻苦训练,渐渐在一帮小姐妹中脱颖而出。
1981年11月底,马兰随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赴香港演出。他们在香港偌大的新光剧场连演8场,台下观众挤得海海满满。
(马兰饰演的“”冯素珍)
在《女驸马》中,马兰饰演女一号“冯素珍”,她妆容精致、唱腔朴实清丽,洒脱自然,将冯素珍的善良勇敢、聪慧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
演出结束,台下戏迷不肯离开,掌声经久不息。马兰被香港戏迷感动了,眼含热泪,连续谢幕3次。
第二天,香港3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演出盛况,盛赞马兰“红遍香江两岸”“凭一己之力,将黄梅戏推上了新高度”。
(马兰与《西游记》导演杨洁)
(马兰《西游记》剧照)
此后,马兰迎来了艺术上的春天。1982年,老版电视剧《西游记》开拍,马兰成功塑造了唐僧的母亲“殷温娇”。
1984年除夕之夜,马兰登上了万众瞩目的央视春晚舞台,她演唱的《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成为那年春晚的点睛之作。
不仅如此,1984年马兰更是凭借黄梅戏《无事生非》,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戏迷将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杨俊5位黄梅戏演员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在这5人中,马兰影响力最大,堪称黄梅戏领军人物。
1988年3月,马兰主演的15集黄梅戏电视剧《严凤英》在全国热播,她的事业被推上了新高度。
马兰没有沉醉,她知道演员拼的是文化底蕴,自己时刻不能放弃学习。一位教授建议她认真阅读余秋雨撰写的文艺理论书籍《艺术创造工程》。
就是这本书,让马兰迎来了一场美好姻缘。
马兰将书名和作者记了下来,然而她跑遍合肥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和书店,都没找到《艺术创造工程》。
(马兰与余秋雨因该书结缘)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半个月后该书作者余秋雨给马兰寄来一本“既厚又薄”的《艺术创造工程》。
该书虽然只有200多页,但余秋雨在书眉、页脚做了很多批注,书中间还夹了上百张纸条,写满了各种注解和心得。
马兰读完这本书,相当于看了两本书,她受益匪浅,同时也在内心敬佩余秋雨的深厚学养,以及深入浅出的表述能力。
1986年10月,马兰赴上海演出黄梅戏《牧童遥指杏花村》,特意安排剧务送给余秋雨一张戏票。
(马兰剧照)
演出结束,一个中年人抱着鲜花一蹦一跳上台向马兰致谢。他自报家门名叫余秋雨。
马兰一下子蒙了,在她的印象里,余秋雨应该是满头华发的老教授,说话做事应该老成持重,没想到眼前的余秋雨如此年轻,如此帅气。
在后台,马兰与余秋雨相谈甚欢。
需要指出的是,余秋雨此时有婚姻。他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比马兰大16岁。
(年轻时的余秋雨)
余秋雨22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留校任教。
1979年,余秋雨与上海纺织厂女工李红结婚。1984年,李红为他生下一个女儿。
不久,余秋雨被提拔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李红依然是普通女工。两人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矛盾、争吵不断。
上世纪80年代末,李红远赴深圳打工,夫妻感情进一步变淡。
马兰明眸皓齿,身材婀娜,舞台上更是如同画中仙子。她的出现,搅乱了余秋雨的心湖。
(马兰与余秋雨)
马兰只有中专文化,她仰慕余秋雨的博学儒雅,以及非凡谈吐。此后她经常给余秋雨写信,最开始聊艺术上的难题,到后来他们聊人生,聊感情,两颗心渐渐靠拢。
1992年,李红回家探亲,她收拾丈夫的书房,无意中发现了马兰的来信。
读着读着,她的心碎了,原来余秋雨的心早不在自己身上了。虽然李红只是平凡的打工族,但她自尊心很强,不愿维持屈辱的婚姻。
1992年7月,李红与余秋雨离婚了。此时,马兰已经30岁,余秋雨46岁,两人神交数年,都不愿再等下去。同年10月,马兰与余秋雨在上海登记结婚。
(马兰)
此时,余秋雨已经出版了洛阳纸贵的《文化苦旅》,担任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名满天下。一些媒体给余秋雨贴上了“花心文人”的标签,马兰更是背负“第三者”的污名。
马兰人很单纯,从不认为余秋雨的婚姻是自己破坏的。但客观地说,没有她的介入,余秋雨与李红的婚姻不会这么快就解体。
婚后,余秋雨仍在上海戏剧学院任职,马兰依然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夫妻俩两地分居。只要没有演出,马兰就赶往上海与丈夫团聚。
马兰的事业持续辉煌,1993年,她随团赴香港、澳门、深圳演出黄梅戏《梁祝》,所到之处再次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马兰(右)、黄新德《梁祝》剧照
1997年2月,马兰受邀再次登上央视春晚,完美演唱《女驸马·状元府》选段,全球亿万华人为之陶醉。
余秋雨则妙笔生花,佳作迭出,他相继创作了《一个王朝的背影》《山居笔记》《秋雨散文》《霜天话语》《霜冷长河》等大部头作品。
余秋雨成为响当当的畅销书作家,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在家里,马兰与余秋雨经常互相“吹捧”,马兰说:老公,你思想深邃,写的文章我都爱读。余秋雨也不“示弱”:老婆,我是你的戏迷,你很了不起!说完,夫妻俩哈哈大笑。
(马兰与余秋雨)
就当马兰事业如日中天时,她却被单位雪藏了,各种社会头衔渐渐被摘掉。
重要演出,根本没有她的位置。团里去国外演出,当地华侨纷纷问带队领导:你们单位的马兰最有名了,她在哪里,我们要与她合影。
带队领导支支吾吾搪塞:她在忙其他演出,这次没有来。
1998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举办院史展览,相关领导故意淡化马兰,将她的名字放在后勤工作人员之列,且排在清洁工的后面。
媒体记者对此大惑不解,询问相关人员:省黄梅戏剧院有几个叫马兰的?是不是后勤人员中也有人叫马兰,与“黄梅戏皇后”马兰同名同姓?
鲜为人知的是,马兰被“雪藏”不是“误伤”,而是源于她的“不懂事”。
原来,随着马兰事业持续辉煌,她成了安徽黄梅戏剧院的一张耀眼名片,广大戏迷甚至将她视为“安徽一宝”。
1998年初,安徽一位副省级领导来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点名要看马兰的表演。
(马兰)
很快表演又降格为联欢,说白了就是陪着领导喝酒、跳舞。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很多女演员非常想参加这样活动,盼着与大领导合影,提升自己的人脉。
然而马兰对这样的联欢很排斥,她对主管领导说:正常演出没问题,我愿意参加,与领导喝酒、跳舞我就不去了,我还是将机会让给其他同事吧。
联欢当晚,那位副省级干部没有见到马兰,觉得她这是耍大牌,不给自己面子,心里很不高兴。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个别领导善于揣摩上意,从此将马兰“雪藏”了。
没有演出的日子,马兰就去上海与丈夫团聚。然而她一点也高兴不起来,13岁学习黄梅戏,表演已融入到马兰的血液,离开了舞台和戏迷,马兰觉得自己就像一条离开水的鱼。
马兰一次次找领导,要求从单位调离。领导笑眯眯地说:你的辞职报告,我是不会签字的,要是我同意你离开安徽,千千万万的戏迷会把我当成罪人。
为了缓和关系,1999年,由余秋雨执笔,马兰主演黄梅戏《秋千架》,在安徽举办多场演出,马兰还将演出所得数万元,捐给了公益事业。
余秋雨自掏腰包,为导演支付报酬。即便如此,马兰的处境依然没有好转。
面对愁容满面的妻子,余秋雨很心疼:你还是彻底离开安徽吧,在看不到未来的单位耗着,还不如重新寻找光明。
丈夫的话给了马兰信心和力量,既然辞职无望,此后单位的任何活动她一概不参加。也就是说,她彻底离开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离开了安徽。
合肥戏迷都觉得马兰是被挤走的,舞台上再也没有了 “黄梅戏女王”,他们都非常痛心。
马兰(右)、单仰萍,在央视春晚表演《守岁大观园》
离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马兰反而有了一些演出。2005年,她与单仰萍、袁慧琴、马金凤一起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表演戏曲节目《守岁大观园》。
2008年12月,马兰在上海大剧院表演音乐原创剧《长河》获得巨大成功。
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开办戏曲音乐剧专业,诚邀马兰执教。于是舞台上光彩夺目的马兰,在47岁这年变成了教书先生。
马兰与余秋雨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孕育孩子,最开始他们都忙事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要宝宝。
(马兰与丈夫和婆婆)
被雪藏后,马兰心情很压抑,同样没有心思孕育宝宝。
2002年,马兰40岁了,余秋雨也56岁了。他对马兰说:如果现在孕育宝宝,当我70岁时,咱们的孩子还没上高中,那是不敢想象的事。
此时,马兰已经习惯了二人世界,同样也不想孕育宝宝,于是夫妻俩心照不宣做起了“丁克夫妻”。
孩子是夫妻间的润滑剂,没有孩子的润滑,夫妻间极小的小矛盾都容易演变为争吵、冷战。
(马兰)
在外人眼里,余秋雨儒雅沉稳,马兰漂亮文静,这对高端夫妻一定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殊不知,在生活中他俩经常吵架。
马兰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和余秋雨都是急脾气,常因琐事吵架。
马兰非常爱整洁,连床底下也不能有丝毫灰尘。余秋雨受不了妻子这一套:尘世、尘世,那能没一点灰尘?你再这样擦下去,我在家都不敢迈步了。
余秋雨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创作,最烦妻子在他周围走来走去,弄出动静,为此夫妻俩没少拌嘴。
(马兰与余秋雨)
最重要的是,马兰比余秋雨年轻16岁,对待很多事物的认知、看法与丈夫截然不同,两人都觉得真理在自己一方。负面情绪来袭,他们口不择言,互相伤害。
激烈争吵之后就是冷战,最长一次,他们一个星期谁也不理谁。
记者曾问马兰:争吵过后,你俩谁先低头?她的回答很艺术: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讲爱的地方。明白这些,谁先低头还重要吗?
(马兰近照)
(爱在举手投足间)
真实情况是,马兰一直仰慕余秋雨的博学和才华,两人争吵后大多都是她先示好,或为丈夫书案上的绿植浇水,或安排保姆做几道余秋雨爱吃的家常菜。
余秋雨非常怜爱比自己小16岁的马兰,每当这时他从不难为妻子,借机与马兰聊聊天气,聊她钟爱的普洱茶,或聊聊文史掌故,两人很快和好如初。
到2025年8月,余秋雨79岁了,马兰也63岁了,两人结婚33年,共同经历人生风雨后,他们依然两看相不厌,老夫少妻情深依旧。
-END-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