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今年64岁,退休后生活有条不紊,喜欢早睡早起。她一直觉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所以每天天未亮就“腾”地一下坐起来,赶着晨练、做家务。
上周一天清晨,张阿姨起床时突然头晕目眩,险些跌倒,幸亏家人在身旁搀扶。到医院一查,医生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以后清晨千万别猛地起身!
你现在宁愿多躺几分钟,也比做下面这几件事强得多。”
其实,很多老年人都习惯于早上勤做事,认为这样有助健康,但不少医生却明确表示:清晨是老年人一天中最需要谨慎的时刻,有些平常的行为反而可能成为健康隐患。
那么,哪些清晨常见的习惯会悄悄伤害老年人?医生反复强调:与其“早起早忙”,宁愿多静卧一会,绝不能做这3件事。
这些说法有依据吗?为什么医生会如此提醒?每个老年人都该听听背后的科学道理,特别是你家里的长辈,或许正面临同样的风险。尤其是第2件,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清晨是人体从休息状态逐渐过渡到清醒、活动的特殊阶段。研究显示,老年人在清晨时段出现心脑血管不适的风险显著增加。
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报道,约有55%的老年急性脑卒中及近48%的心绞痛发作集中发生在5-8点之间。
原因之一,是夜间血流缓慢、血压较低,突然活动会导致血压迅速波动,甚至诱发意外。
医生和养生专家同时提醒:人体经过一整夜休息,血液黏稠度升高,加上老年人体内调节能力下降,晨起时尤其容易因动作过快或活动量猛增导致供血不足。
清晨忙着做剧烈活动或急于干重活,就像“给身体的发动机突然加满油门”,对脆弱的心脑血管极为不利。
医生建议,老年人早晨醒来,应该让身体有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宁愿在床上多静躺几分钟,让身体充分清醒,等血液循环恢复平稳,再慢慢下床。
医生特别提醒,以下3个行为,清晨真的“能躺就躺”,否则可能后患无穷。
第一,醒后立刻坐起或起床
很多老人习惯睡醒“说起就起”,但事实证明,猛地坐起会让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大大增加,可能导致头晕、摔倒,甚至诱发脑卒中。
据中华老年医学研究显示,老年人中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达22.6%。正确做法应是醒来后安静躺2-3分钟,活动四肢、慢慢翻身,再侧身坐起,下床时两手扶牢床边,等身体适应后再行走。
第二,早起空腹锻炼、急赶家务
清晨空腹血糖偏低,贸然锻炼或操劳极易引发低血糖事件,甚至诱发心律不齐、晕厥。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超过35%的老年人晨练时因“未进食、锻炼过猛”等出现心慌头晕。
此外,忙于清扫、搓衣等粗重活,不仅影响心脏负荷,还会增加肌肉损伤风险。医生建议,早上活动要 “温和为主”,最好等吃过早餐30-60分钟,再慢慢锻炼或做家务。
第三,清晨马上洗澡、手脚泡水
有老人爱晨洗澡驱除“瞌睡”,却不知清晨洗澡或用热水泡脚极易刺激交感神经,加速心跳,尤其热水使血管瞬间扩张,增加心脑意外风险。
《老年健康杂志》资料显示,清晨洗澡诱发意外的概率较白天高出约16.8%,老人本身血压调节不灵,更应避免。医生建议,清晨可以温水擦脸、缓步活动,洗澡更适合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
调整清晨这3个习惯,医生们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会出现3大正向变化:
1.身体适应慢变,突发意外风险下降
逐步起身、不过早剧烈活动,可以显著降低清晨血压波动、心脑卒中、晕厥跌倒等意外风险。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实施“慢起床+温和晨动”干预后,老年人晨间晕厥事件下降了11.2%。
2.晨间虚弱感明显减轻,日间精力更充沛
静卧几分钟让血液分布逐步均衡,减少清晨乏力。参与某三甲医院观测的150名老人,晨起“缓动”组比“迅速起身”组有更高的日间注意力和活力评分,提高幅度约17%。
3.慢病复发概率降低,心血管健康更有保障
科学起床和合理晨练,可以帮助调节生物钟和体内代谢,有助于稳定血糖、血压,改善心肌供血。《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健康手册》指出,合理“躺-坐-起”三步动作可让短期心脑意外的发生率降低5.4%左右。
医生建议,老年人清晨要遵循“三静”原则:静躺、静慢、静思,具体方法如下:
醒后不急起,安静平躺2-5分钟
醒来切勿立刻坐起或急于下床,先舒展四肢,可轻轻活动脚踝、手指,待头脑清醒、心跳平稳再缓慢坐起。
先补充水分,再进食
清晨可以先饮温水200ml,促使血液流动,减少血液黏稠度,随后适量进食易消化的早餐,如燕麦粥、蛋白质丰富的鸡蛋等。
如果要晨练,保持缓和节奏
建议选择轻度拉伸、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快走或高强度锻炼。慢走5-10分钟,待身体各系统完全适应后再逐步加量,尤其是心脑血管基础病患者更应慎重。
不建议清晨洗澡或泡脚
如果确需清洁,宜用温水擦拭,待气温回暖、日间体能良好时再考虑洗澡。如有头晕、胸闷、出汗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健康手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年慢病管理数据”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