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1
今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
故宫,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以宏伟的建筑群吸引着世人,更因其丰富的馆藏文物而备受瞩目。这里珍藏着超过195万件(套)的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堪称世界之最。
视觉中国 供图
作为外国元首访华的必访之地,故宫每年接待超过1500万的游客,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1925年10月10日,厚重的宫门在民众注视下缓缓开启。末代皇帝溥仪离宫仅11个月后,这座明清两代24位帝王居住的紫禁城,以“故宫博物院”之名向普通百姓敞开了怀抱。
它的开放,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迈向现代文明的关键一步——帝王私产终成民族公器。
从那时迄今,已是沧桑百年。
2
时间回到1912年2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但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仍住在紫禁城,享有“大清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溥仪仍居宫禁,引得保皇派不时有复辟的念头,上演了1917年张勋复辟的闹剧。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称复辟祸根实在清廷。临时执政府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主张宣统帝废除皇帝尊号,溥仪即日移出宫禁,除清室私产,一切公产归国民政府所有。
1924年11月5日,溥仪搬离宫禁,紫禁城的前途成为首要问题。
临时执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聘请李煜瀛为委员长。李煜瀛曾长期在法国生活,对法国大革命后由王宫“华丽转身”的卢浮宫博物馆相当熟悉。于是提议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当收归国家所有,首倡“将清宫改为博物院”。
李煜瀛召开了善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件规则》,从登记、编号到物品挪动,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制。
这是一项浩大而艰辛的工程。当委员们推开一扇扇尘封的大门,看到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还有大量因年久失修而堆积如山的物品。他们如同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历史迷宫,小心翼翼地整理、登记、造册。
十个月后,点查工作完成。善后委员会编辑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清宫物品点查的直接结果是故宫博物院的成立。
1925年10月10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乾清门前举行了隆重的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当日,市民们蜂拥而至,怀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踏入了这座曾经的皇家禁地。从此,“故宫”之名,取代了“紫禁城”,
世界上的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便是记录历史、记录文明、教化民众的公共场所。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代表着它从皇权象征向公共文化空间的华丽转身。
视觉中国 供图
3
初生的博物院,因国家贫弱、战乱频仍而命运多舛。尚未等中国人细细打量,它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搬迁之路。
1932年8月,日军进犯热河,榆关告警,平津危急。抗战初期,平津两地文物流失极为严重,除侵略者盗窃损毁外,还有外国商人趁火打劫,低价抢购外运。故宫文物如果留在原地,后果不堪设想。
为使珍贵文物免遭劫掠,自1933年2月起,故宫博物院的1.3万余箱文物分为5批,在“人在文物在”的誓言中踏上了南迁、西迁的万里征途。
故宫文物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与民族独立、民族尊严连在了一起。
曾经担任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的梁金生家族,见证了抗战岁月中故宫文物南迁的长途跋涉。
梁金生的祖父梁廷炜是故宫首批守护者。抗战爆发后,梁廷炜被指派押运文物,负责其中最为艰险的北路,过秦岭时险遭翻车,途经汉中时遭遇过日军的轰炸,过大渡河时曾经落水,最终护送文物平安抵达四川。
“十多年,文物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大哥生在四川峨眉,爸妈就给他取名峨生;二姐生在乐山,那地方古时候叫嘉定府,便叫了嘉生;我和妹妹宁生,都是在金陵南京生的,最小的弟弟燕生,生在了北京。”梁金生说。
文物迁移路线并不是事先就完整规划好的,而是根据前方战事不断变化。风雪天怎样安全翻越秦岭?枯水季节怎样走航道运至重庆?专列沿途停靠怎样配备警卫?哪些山洞具备适宜的保存环境……即使从今天的条件来看,这都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
这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创造了“零重大损毁”的奇迹。秘诀藏在特制木箱中——瓷盘以棉绳捆扎防震,书画裹油纸避潮,青铜器按精密计算摆放,后人竟难复其位。
1.3万余箱文物,辗转大半个中国,历时十余个春秋。一群人凭借书生报国的孤绝意志,以文弱之躯扛起保护中华文化的重任,在战火纷飞中实现了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迁徙。
4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北平军管会)开始了对北平的全面接管。
在各文化单位接管工作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故宫博物院。1949年2月11日,北平军管会派人进驻故宫博物院,并在太和殿召开故宫博物院接管大会。
1966年,接上级通知,故宫博物院暂停开放。由于国家的保护,故宫宫殿及文物未受到直接破坏。
1971年,故宫博物院筹备重新开放,周恩来总理请郭沫若题写了门额,这就是我们去故宫参观,在神武门上看到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
1971年7月5日,闭馆五年的故宫博物院缓缓地开启大门,重新迎接参观者的到来。
视觉中国 供图
5
今日的故宫,大规模的古建修缮、文物回收与征集、学术研究步入正轨。
进入新世纪,故宫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195万件(套)院藏文物在数字技术中焕发新生。从“文物修复”到“数字故宫”,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紫禁城上元夜”,古老的宫殿变得年轻而亲切。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九大场景在虚拟空间重现:养心殿的批阅奏折声、倦勤斋的通景画细节,皆可指尖触碰。年轻人以新方式“收集文物”:文创邮票在联合国总部绽放华彩;VR体验馆让《羲之爱鹅图》的墨韵穿透时空;当00后讲解员在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述抗战故事,故宫精神正以“云直播”“沉浸剧场”续写新章。
如今,当我们漫步于红墙黄瓦之间,看到的已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每一座宫殿,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
从1925年到2025年,故宫博物院的一百年,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从守护走向活化的一百年。它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百年一梦,宫门深启。下一个百年,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宝库,将继续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永恒的魅力,守护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